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人物>>正文内容

人物传记之--元时

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清阳人(今清陶乡)。父陶煜(上虞县尹)、叔陶复初(书画家)。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赴考进士,因议论政事而落第。八月,黄岩方国珍起义,陶为避兵出游浙东、浙西,向张翥、李孝先、杜本学习经文诗词,向舅赵雍①学书法。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从此弃科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之洁,始终弗渝,真天下节义之士。”教学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随有所得,即录树叶,贮于瓮,埋树下,10年积数十瓮。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辍耕录》30卷,记载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中年以后,有大量诗作表达魂牵梦萦思乡之情。有“风景不殊乡音远,梦归夜夜浙江船”,“赋归归未得,长夜梦台州”之句,回乡祭扫诗曰:“江汉悠悠为客流,先茔回首泪滂沱。”
  明洪武四年与六年(1371、1373),朝廷诏徵儒士,知府两次荐举,陶宗仪均以病辞,说:“为巢父,为许由,为严子陵,击壤而歌,以为太平之草民,不亦可乎。”宋濂②说:“九成之意,以为一家不可以俱仕,恐妨进贤之路,故力辞之。”晚年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率诸生赴南京礼部,学生考中甚多,帝赐钱钞于陶。建文元年(1399),已两鬓如霜,儿孙满堂,重阳赋诗:“重阳佳节古今同,老我凄凉思不穷。醉把茱萸怀弟妹,不知乌帽落西风。”约在永乐十年(1412)卒于松江。
  陶宗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还著《南村诗集》4卷、《四书备遗》2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
①赵雍,元著名书画家、翰林学士赵孟頫之子。陶妻是赵孟頫的外孙女。
②宋濂,明初学者,《元史》主修,见《送陶九成辞官归华亭序》。

附:生  卒  考
  陶宗仪生卒时间,在《明史》和历代《黄岩县志》、《松江府志》中均无记载。明初学者孙作《沧螺集》中《陶南村先生传》载:“先生冲襟粹质,洒然不凡,少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参加考进士时间是哪一年?元四大画家王蒙(与陶宗仪是中表兄弟)《南村草堂图》后有隐士张枢题《南村赋并序》:“二十有志于功名,执笔论当世事,主者忌之,即拂衣去。将返乎天台(即黄岩)守先垄,适寇砦于乡,归弗克,遂宿留乎云间(松江)。”说明陶宗仪在20岁考进士会试,因直言政事被考官所忌而名落孙山。“适寇”,是指元末方国珍起义。《明太祖实录》记载方国珍起义时间是元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旬月间,得数千人,劫掠漕粮,执海道千户。”又据《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载:“至正八年三月癸卯,帝亲试进士二十有八人。”陶宗仪即参加这次会试,遭忌而未中,落第后,“将返乎天台守先垄”,因陶宗仪家乡清阳陶与方国珍家乡洋屿相隔数里。于是“归弗克,遂宿留乎云间。”这一年,陶宗仪20岁,据此推算,陶宗仪生于元天历二年(1329)。
  《明史》记载陶宗仪晚年于“(洪武)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读大诰,赐钞归,久之卒。”《南村诗集》中《己丑十月廿八日,得乡人林序班公辅寄声,报舍弟梦臣没于道,未知月日地》,诗曰:“白下相逢日,于今十二年。江湖俱老矣,风雨独凄然。”“己丑”即永乐七年(1409)。这是《南村诗集》标明时间的最后一首诗。又据《陈眉公书画史》所载,明初王冕为陶宗仪《飞白竹图》题词,署“己丑岁夏五月廿二日”,说明陶宗仪至少活到永乐十年之后。

  方国珍(1319~1374),又名谷真,洋屿人,元末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生得身长面黑,力勒奔马,与兄国馨、国璋,弟国瑛、国珉,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元至正八年(1348),蔡乱头起事反元,佃主诬告方国珍与其勾通,被官府追捕,逼举义旗,与兄弟入海,旬日聚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数次大败元军和乡兵。至正十一年,有水师千艘,以松门港为基地,在大闾洋全歼江浙行省水师;陆上消灭浙东道都元帅泰不华元兵。同年八月,大司农达识铁木儿等至黄岩招谕,授方为巡防千户所①。次年四月,台州路总管泰不华聚集水师,方国珍疑而复反,两军在永宁江王林洋对峙,方国珍乘退潮之机,泰帅船搁沙,指挥小舸分割元战船,杀泰不华。六月占领黄岩城。时刘基任江浙行省都事,献剿灭计。方国珍行贿元廷中书省②,授官徽州路治中,未赴,仍占据海道。至正十四年九月,方国珍兵困台州,从水关破城。次年攻占温州、庆元,并进入吴中之地。不久复降,任海道运粮万户,移驻庆元。谋士张子善献计进取中原,方国珍意在保境安民,说:“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然且莫适为主。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采纳刘仁本建议,招贤纳士,兴建浙东三府儒学、水利,严刑法,民安居乐业。
  至正十六年,江淮张士诚渡江南下,虎视浙东。元廷升方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命发兵征伐。张士诚命10将领率7万步骑防御昆山。方国珍命方国璋与方行围攻太仓,亲率5万水师上阵,一手持苇席挡火箭,一手持刀连杀2将,须发被烧,身先士卒,10将无一生还。后又七战七捷,直逼苏州,迫降张士诚。元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以节钺③守浙东。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大军下衢州、婺州,派使者招谕,次年三月,方献出3府。命赴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④,方诈病不赴,唯受平章印诰。十月,又接受元廷江浙行省平章之职,为元廷海运漕粮。朱元璋遣书数十二罪。谋士邱楠力排众议,劝禁海运,但方从郎中刘仁本、左丞刘庸所议。至正二十二年,苗军王保叛朱元璋来降,众皆庆贺。方说;“今纳叛人,是见小利而忘大信也”,命国璋拒之仙居。便又北通元将扩廓帖木儿,南交福建陈友定,共抗朱元璋。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2支劲旅出兵浙东。朱亮祖7万大军攻台州,十月黄岩被陷,温州失守。汤和、吴桢、廖永忠10万水步军在曹娥江击溃方军,国珍、国珉退避舟山,十二月,率2.4万余部与海舟400艘归顺。朱元璋责备阴持两端,反复无常,将余部和台州府县官吏200余人迁徙安徽滁州屯田,独赦邱楠,授韶州知府。
  洪武二年(1369),方国珍任资善大夫⑤、广西行省左丞相,恩准食禄不事官,赐第南京。洪武七年三月卒,终年56岁,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朱元璋亲写祭文。                         
  ①千户所,元武官名,为“千夫之长”。
  ②中书省,元最高国务机构。
  ③节钺,仪仗队。
  ④行省平章政事,行省为元最高地方行政机构,设平章政事2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1员,正二品;参知政事2员,从二品。
  ⑤资善大夫,明初正二品官。     

  刘仁本(?~1368),字德元,号羽庭,羽山人。元代黄岩四位进士之一,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统辖台温,刘仁本应聘为幕僚,辅助方国珍创立基业。受命在庆元(今宁波)、定海、奉化兴儒学,修上虞石塘,建路桥石桥,办黄岩文献书院,修杜范祠。至正二十年,刘在余姚龙泉山仿兰亭建雩咏亭,三月三日,邀瓯越名士赵俶、朱右、谢理等42人,举办“续兰亭会”,作《续兰亭序》,刻成诗集。 
  中原义军切断运河,漕粮北运受阻。至正二十一年,元廷命方国珍海运漕粮,授刘仁本为枢密院副使,连续3年出没风涛,万里趋京,海运张士诚江淮之粟计30余万石。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朱亮祖攻占温州,擒刘仁本。次年三月,被朱元璋鞭背溃烂而死。著有《海道漕运记》1卷、《羽庭诗集》4卷、《羽庭文集》6卷。 
  清中叶戚学标的《论刘仁本》评曰:“庆元、台温数百万生灵,不致尽困於方氏水火者,亦仁本之有以潜消而默化之。”晚清王棻《台学统》评曰:“戎马倥偬之时,独能笃志儒修,振兴文教……其文采风流亦足辉映千古矣。”

  陶宗媛(1326~1367),女,黄岩人,陶宗仪之姐。19岁嫁杜思絅为继室,生1女,3年后夫亡,守节18年。上奉婆婆获其欢心,下待前室之子杜勤如亲生。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明兵攻陷府县,抢掠妇女。时逢婆婆亡故,宗媛护柩未逃被俘。宗媛说:“我若畏死,岂留此耶!任汝杀我,以从姑於地下。”被刀刃颈而死,年41岁。妹宗婉出阁仅1月,同日被乱兵逼迫,投河而亡,年22岁。弟陶宗儒之妻王淑披发投河而死,年28岁。明初学者杨维桢和宋濂作《三节妇传》,载入《元史·烈女传》。

  方国璋(1317~1362),洋屿人,出身佃农。与弟方国珍率族人乡丁勇俘王伏,援救千户德流于实,授予仙居县丞。清除陈年积案,民悦吏服。元至正八年(1348),与方国珍一道起义,转战台温。十一年降,任巡防千户所五品千户。次年四月,方氏兄弟复反,攻占黄岩城。十三年又降,授安徽广德路治中①,未赴。十五年,督运漕粮至大沽,升万户府、中亚大夫②,佩金符,赐金系带。十六年,与方国珍出兵昆山,大败张士诚,升通奉大夫③、防御运粮都元帅、衢州路总管,赐龙衣宝刀御马,镇守台州。
  至正十九年春,朱元璋招谕方国珍,授国璋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④。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朱部苗将王保、刘震、蒋英杀渠帅,持首级从婺州(今金华)越苍岭到仙居。二月二十一日,方国璋率百余骑至仙居,设宴款待王保等,送金币,劝其约束苗兵。当夜四更,王保偷袭方营,矢石如雨,方国璋持矛力杀10余人,矛折中矢而亡,年46岁。朱元璋遣使致祭。元廷封为越国公,谥荣愍。
     ①治中,州郡佐官。
     ②中亚大夫,元三品官。
     ③通奉大夫,元二品官。
     ④参知政事,副丞相。

  潘伯修(1316~1358),字省中,茅畲大澧人(今大礼村)。3次会试落第,决意隐居,以执教著书为业。为人清高正直,精天文地理律历,诗文闻名浙东。元至正九年(1349),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重兵镇压方国珍起义军,要屠尽沿海百姓。潘伯修挺身而出,率父老到军前力争,免除一场灾难。至正十一年,受台州路总管之命,说降方国珍,江浙行省向朝廷奏功。
  方国珍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招贤纳士,聘潘赴庆元(今宁波)长幕府任职,数月后力辞而归。后被强盗杀死(一说刘仁本唆使方国珍杀死),年43岁。著有《江槛集》1卷。
                          
 附:籍 贯 小 考 
  历代《黄岩县志》和其他史籍,以及明《太平县志》,均载潘伯修为黄岩人。清《嘉庆太平县志》总纂戚学标改为世居太平淋头。清王棻在《太平续志·辨误》说:“伯修系黄岩西小澧岙人,见《叶海峰集》,戚志以为淋头人而收入误矣。”明《嘉靖太平县志》总纂叶良佩(太平人),在明成化五年(1469)黄太分县后所作《潘省元文集序》载:“先生名伯修,字省中,黄岩大澧人,死时年四十三。”清太平《花山志》载:“癸巳(元至正十三年),潘伯修与李时可同客柔川。甲午(至正十四年),卧病柔川。丙申(至正十六年),潘伯修元旦有诗,时避兵柔川已五载矣。”
  潘伯修有诗《甲午六月卧病柔川呈地主五首诗》。叔父潘士骥是黄岩澄江人,有诗作。

  陶复初,字明本,号介轩,元中叶石曲人。历任台州儒学教授,乐清县尹,赠从事郎。精小篆隶书,善画水山、花卉,尤擅画竹,有《翠竹图》、《朱竹图》、《墨竹图》、《露梢拂云图》著录于《绘画备考》。《水仙图》轴收藏于日本长崎美术馆。

  陈立善,元中叶东门人。至正中期任庆元路照磨①。善画梅竹,与王冕齐名。画梅用飞白笔法,枝干苍劲多姿;画竹运笔迅猛,一气呵成。有《墨梅图》轴、《梅花水仙竹石图》传世,《故宫书画集》收录。
  ①照磨,主管文书照刷、卷宗的文牍人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