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人物>>正文内容

人物传记之--清朝时期

王舟瑶(1858~1925),字玫伯,号默庵,县城天长街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入杭州诂经精舍,其学识为俞樾称赞。光绪十五年举人,先后被福建、江苏督学聘任。后主讲清献和临海东湖书院。光绪二十一年,编纂《台州府志》,至二十五年修成。次年,经侍郎文治荐举,清廷赏内阁中书衔。光绪二十七年,编成台州府学堂、师范学堂和黄岩县学堂章程。次年,受聘执教上海南洋公学,与蔡元培同教特别班,同年,京师大学堂聘为经史教习。光绪二十九年,至粤襄办学务,任职两广学务处,监督两广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赴日本考察。宣统元年(1909),礼部聘为顾问官。辛亥革命后,广州革命军都督请出任教育司长,王辞职归里。从此不问世事,购地结屋于城东,题“王逸民庐”,专心纂辑乡邦文献。民国14年(1925)卒,终年68岁。著有《群经大义述》、《中国学术史》、《光绪台州府志》、《台州文征》、《台诗四录》、《读经札记》、《读说文札记》、《默庵集》等。

    杨晨(1845~1922),字定孚,路桥河西人。16岁有神童之称。清同治四年(1865)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殿试二甲第8名,为本科浙江首位,授翰林院庶吉士①,国史馆协修。光绪十年,考中御史,同年开始编《三国会要》,立凡例。次年,与王棻购《逊志斋集》,续刻《台州丛书》。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道与河南道御史,河北定兴县掌教河阳书院,刑部掌印执事中。光绪十五年,浙江遭大水,省籍京官联名上疏请赈济,清廷拨国库10万,救济杭嘉湖。杨晨再上书台州灾情,得万金济灾。光绪二十三年,母卒,杨晨辞官归乡。
    次年三月,杨晨创办越东公司,集资购永宁轮。但受甬商阻挠,难以开航。杨晨越级赴省陈情,八月首航台甬线,后兼航台温线,开创台州航运事业。光绪二十七年,在上海斜桥建台州公所,方便行旅。光绪三十年,添置永江轮。永江轮被福建船撞坏,用赔款再购永利轮,航行台沪线。海门轮埠200余亩被天主教堂侵占已久,教徒时生事端。民国3年(1914),杨晨与葭芷黄楚卿等发起赎回,开辟成振市街。每遇饥荒,施粥施钱;资助2000多元修复路桥街道。晚年筑鉴洋湖寄傲轩别墅,优游唱吟。
    路桥历史无志。民国2年,杨晨编《路桥志略》2卷,石印出版,记载清代路桥资本主义萌芽情况、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反教会斗争及辛亥革命在当地的经过,都为台州府县志所不载。民国11年卒,终年78岁。遗命千金献逊帝溥仪大婚之礼,向四仁公所助捐田产。著有《三国会要》22卷、《三国志札记》1卷、《定兴县志》26卷、《临海县志(稿)》32卷。宣统三年(1911)编刻《台州丛书后集》16种,收集《三国会要》、《台州艺文略》、《台州金石略》、《赤城别集》等。民国4年,刊印《台州丛书己集》,收集《湖山集》等4种。民国24年,杨晨之孙杨绍翰续编《增订路桥志略》6卷2册。
①庶吉士,清代翰林院设庶常馆,每科进士殿试后,选文行兼优者为庶吉士,入馆学习,3年期满,分  发任用。

    王咏霓(1839~1916),字子裳,号六潭,兆桥人,定居县城天长街(今天长南路)。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十年,许景澄①出使国外,奏请王作随员,游历法、德、意、荷、奥、英、美、日及中东、东南亚、香港,历时3年。光绪二十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次年,任安徽凤阳知府,上书两江总督张之洞,保荐金满②及旧部蒋亨福。淮河淤塞,水害深重,王咏霓议开濉河,泄于洪泽湖。时曾纪泽议借外债筑铁路至山海关,遭朝野反对,王表示赞同。光绪三十二年,任池州知府,创办师范讲习所,出巡各县,却馈送例金,留作教育经费。宣统二年(1910),任太平知府,时江堤崩决,繁昌、当涂水灾,王命各县合力抢筑,并筹募善后。辛亥革命后,以病归里。民国5年(1916)卒,终年78岁。著有《函雅堂全集》、《台州大事记》等20部,续修《光绪黄岩县志》。
    ①许景澄(1845~1900),嘉兴人,同治进士,任驻法、德、意、荷、奥、俄等国公使。后任总理衙门  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八国联军进犯大沽,反对排外宣战,被弹劾处死。
    ②金满,临海人,清光绪初起义,光绪九年(1883)降,驻安徽太平州。

    王卓(1890~1911),字楚材,宁溪坦头村人。17岁入浙江陆军小学,参加襄义社①,后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成绩优异,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王卓联合同学,游说新军,谋取南京。清廷有所发觉,将新军调出城外。王卓与陈铭枢等去上海,与中部同盟会商议进兵南京。因武昌起义军形势危急,王卓主张组织援军赴鄂,与李章达、任钺等100多人组成学生军先行。星夜渡江到汉口,上岸与清兵激战。援军难以继上,沿江迂回,袭击清军兵营。王卓被击伤左腿,高呼誓词冲锋,又被流弹击中,坠江牺牲,年仅22岁,筑衣冠冢于杭州孤山。民国初,革命军总司令黄兴追赠为学生决胜团团长。黄岩城内文化公园建双烈祠。
    ①襄义社,早期革命组织。

    柯冠时(1876~1911),字仲达,县城横街人。南洋陆师学堂毕业,任校教官及江苏武备学堂、陕西讲武学堂教官。辛亥革命前夕,任陕西陆军第1师营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柯冠时任陕西革命军西路招讨使,连克咸阳、醴泉、凤翔、岐山、宝鸡、汉中等10多座县城。清将升允率2个师阻挡柯部,革命军陕西都督坚守潼关,抵抗河南清兵,无力分兵救援,柯部被围困在陇城与凤翔之间。11月4日拂晓,分两路突围,柯冠时率领右翼向西北,万炳南率左翼向西南。左翼遭清兵围攻而溃败,陇城陷落。清兵又向西合围,柯冠时率右翼浴血苦战,弹尽全部牺牲,年36岁。后陕西省政府在西安、陇城建忠烈祠;黄岩建双烈祠。


    吴雷(1833~1905),字希霖,号雨田,金清腰塘吴家村人。清咸丰四年(1854)秋,台风海溢,沿海田舍荡然无存,积尸遍野。吴雷规划并出资,自咸丰六年动工,在金清三塘河入港口建五丰闸,每日到工地督导,至咸丰十年建成。同治十三年(1874),吴雷出资雇工,围筑琅玑山塘。历时20年,每受暴风雨和海潮袭击,屡筑屡塌。吴雷变卖家产支付费用,至光绪二十年(1894),筑成自太婆岙山嘴至剑门港口,长4公里许的海塘,围田约2000亩,并建成雨田闸和吴闸,还在其兄吴月桥所建金清书院内建文昌阁。光绪三十一年(1905)卒。今五丰闸仍发挥作用。

    王彦威(1842~1904),字  甫,县城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任工部衡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军机章京,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光绪十二年(1886),为军机处汉官领班章京①。清代自道光中期始,对外交涉日益增多,光绪朝更是频繁。但外交文件从未系统刊行,依靠外籍转译,失实颇多,政治、军事、外交十分被动。王彦威先从“大库”抄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钦定未刊的《筹办洋务始末记》,以及光绪元年至十二年外交案卷,再从十二年起,每日记载诏令、奏章、摺片、条约、照会、电报、会议纪录及“留中”②不发机密文件。内容涉及外交、政治、军事、教育、商务、实业、交通、边防等。采用编年体纪事,区别情况,慎重选择,对关文大计、各国使馆照会、签订条约作为根本要旨。
    王彦威在军机处繁忙公务之暇编纂,往往夜以达旦,10余年积稿盈笥。光绪二十六年,慈禧误听外国主子要光绪执政的谎言,利用义和团,谕旨各国使臣3日回国,由军机处发出。王彦威得知,奔走荣禄等重臣之间,说:“都城内外,乱民纵横,使臣一出,必遭其祸,从此外交决裂不可收拾矣。”慈禧专权,呼号徒劳。王痛哭流涕说:“恨吾卑,无奏事权,不能救国也。”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仓皇出逃。王彦威掘地深藏手稿,随行西安。还都后,十分不满慈禧卖国行为,与其子王亮说:“不惜城下之盟,纳款请成,遂据榻旁而睡。棋输一局,错铸九州。”终于忧郁成病,于病榻将手稿整理成《筹办洋务始末记》182卷。光绪三十年五月病卒,终年63岁,归葬委羽山。遗嘱王亮;“身可杀,书不可亡。”
    王亮(1881~1966),字希隐,王彦威侄,过继为子。清末毕业于北京大学堂与南京陆师学堂。历任陆军部员外郎,国务秘书,驻秘鲁嘉里约领事,外交委员会科长,外交部条约委员。考察西方9国与日本,出使16个国家,深知外交艰巨。继父遗志,搜集续编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1911)外交史料,费时10年编成,连同《筹办洋务始末记》,共243卷,取名《清季外交史料》,又编《索引》与《外交年鉴》于书后。国事多舛,十余年未能刊行,王亮多方奔走。蒋介石于民国20年(1931)9月写序,蔡元培、徐世昌、胡适、蒋廷黻、章梫均为书作序,终于在民国23年刊行。29年,黄岩遭水旱虫灾,王亮任民食救济委员会委员。33年,任社会救济事业协会理事长。人民政府成立后,任县政协一二三届委员。
    王彦威还著有《西巡大事记》12卷,以及《清朝掌故》、《清朝大典》、《枢垣笔记》、《史汉校勘记》、《秋灯课诗屋图》、《黎庵丛稿》等。王亮还著有《清代条约章分类表》、《清季外交史料地图》16帧。
    ①军机处领班章京,军机处为辅佐皇帝政务机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执掌国家政令。军机章  京由满汉两班组成,是军机大臣重要助手,称为小军机。
    ②“留中”,经皇帝批阅不发的奏议。

    王棻(1828~1899),字子庄,号耘轩,城东柔桥村人。少时聪颖好学,师从黄岩学者姜文衡、李飞英学习经史。期间,校勘《耕读堂诗钞》,编《倪希子》、《冰雪文》、《典礼异义》、《九峰山志》、《柔桥王氏宗谱》。清同治元年(1862)为优贡生,同治六年中举人。后2次应试不第,遂一意讲学论著,说;“吾无意作官,恐得一令,更累我也”,以发明学术、表彰先贤、启迪后进为终生之志。历任书院山长有:黄岩九峰、清献和文达,处州莲城,温州中山、东山、肄经,太平宗文,临海正学,江西南昌经训。王棻博学通经,崇尚宋明理学,赞颂民族气节,常以抗清志士吕留良等人事迹教育学生。提倡读书应明理义,不是为做官。以“左交许郑右程朱①,要使滨海变邹鲁”作为教育宗旨,台州近代学者喻长霖、王舟瑶、章梫、朱谦、管世骏、黄方庆等均出于门下。光绪八年(1882),江西乡试,一半以上中举出自王棻执掌的书院。
    王棻深感黄岩藏书不足,多方搜集经史典籍,发掘乡邦文献。同治七年赴考时,在京师借得失传的明抄本《杜清献集》,日夜抄录,并撰《杜清献年谱》作附集一起付梓。向“玉海楼”②借台州古籍,刻印宋车若水《脚气集》、明方孝孺《逊志斋集》。王棻执掌九峰书院先后十余年,注重文化事迹,将江西学政赠银3000两,购《古今图书集成》等庋藏名山阁藏书楼,还收藏历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渊鉴类函》、《古逸丛书》、《武英殿丛书》等,计各类书籍3万余卷。
    王棻论学不立门户,著文不事雕琢,务求持论公允。对性理、经济、训诂、词章有深入研究;对地方文献真伪,作翔实考据。著有《经说偶存》、《六书古训》、《史记补正》、《汉书补正》、《重订历代帝王年表》、《明年表》、《大统平议》、《大礼平议》、《明大礼驳议》、《中外和战议》、《台献疑年录》、《柔桥文钞》等。自光绪七年开始编纂《台学统》,至晚年成书100卷,缉录台州晋代至清代名人337人。《柔桥文钞》总结一生的学术思想,颇受清末以来学者赞誉。
    王棻编纂的方志有:黄岩县志及黄岩集,青田、永嘉县志,仙居县志及仙居集,太平续志、杭州府志(稿)、赤城志校注、方城遗献续编。常与戴鳌峰、朱桂卿等商讨方志理论和编纂方法。既继承洪亮吉③纂辑派观点,又吸收章学诚④著述派理论,自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为清代后期方志理论集大成者之一,丰富和发展方志学术思想。王棻所编的志书,历来备受推崇,梁启超称为清代方志佳构。
       光绪二十四年,由浙江学政徐致祥荐举,清廷赏内阁中书衔。二十五年卒,终年72岁。王棻一生著书734卷,台州近代首推第一。除县志及《柔桥文钞》等少数著作刊行外,其他无资付梓,束稿高阁。民国4年(1915),喻长霖在沪求助吴兴刘承干出资刊印《台学统》。王棻著作部分被临海、黄岩博物馆收藏,部分在“文革”时被毁。
    ①许郑程朱,指许慎(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郑玄(东汉经学家)、程颢、程颐(北宋哲学家、教育  家)、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②玉海楼,瑞安孙衣言于光绪十三年(1887)始建,以宋王应麟著作《玉海》为藏书楼之名。1962年列  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③洪亮吉,清中叶著名考据家和史学家。修志偏重历史资料,不太重视现实资料。
    ④章学诚,清中叶著名史学家和方志学家。梁启超认为“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始。”(章学诚字实斋)
 
  应万德(?~1899),蓬街花门村人,武生,性格豪爽,常为人排难解纷。清末,路桥和新桥管一带建有天主、耶稣教堂,法国传教士勾引地痞流氓入教,管小本、李宅三等教徒横行乡里。应万德义抱不平,利用民间香会习俗,每人手执1支香聚会游行。香会头目张保雄怒责管小本侵占寡妇养老田,双方争执,盛怒之下,挖去管的双目。法国神甫李思聪出头干涉,知县韩铨抓捕张保雄,传审应万德等“仇教要犯”。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应万德提出“除灭洋教,保护良民”口号,集中1000余人,手执长矛大刀和几十支火枪、2 门土炮,与李宅三、民团及驻杨府庙清兵对抗。十二日,火烧田际等地天主堂后,向县城进军,队伍不断扩大,至县城已近万人。攻打县衙泮桥时伤亡多人,韩铨从后墙逃出。应万德打开监狱,放出张保雄及其他囚犯。仇教队伍秩序井然,居民店铺安宁。次日,应万德率众退出县城。
  浙抚令台州府和海门卫镇压,应万德避居泽国附近亲戚袁则仁、袁则茂家。袁氏兄弟怕遭株连,密告把总罗灿东。应被捕后关押海门港船上。行刑之日,黄太两县千余群众,手执焚香挤满法场,哭拜求释,2次无法行刑。八月十二日,总兵余亮熙下令,将应万德与弟应万林杀于船上。

    敏曦(1827~1899),字古朗,俗姓安,拱东午上洋人。13岁在县城会中寺出家,17岁从太平明因寺怀中学《法华经》,20岁受具足戒后还本寺,5载宣讲《法华》。26岁,受天台教观。清同治元年(1862),重建毁于兵火的会中寺。同治十年,住持天台华顶寺。光绪初,在嘉兴楞严寺、上海龙华寺、杭州天龙寺主讲《法华经》。与海盐张常惺东渡日本考察佛教,为天台宗第一位访日高僧。光绪十四年(1888),从天龙寺返天台,募银1.7万余元,重建智者大师肉身塔,复建佛陇真觉寺。晚年重建宁海广顺寺与苏州报恩寺,并先后任两寺住持。光绪二十年,在龙华寺注释天台宗《四教集注》。晚年主讲天台华顶寺,光绪二十五年圆寂,终年73岁。编有《苏州报恩寺塔志》、《重修天台山方外志》30卷、《智者大师别传》,注释《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弥陀经》等,刊刻台宗典籍24种161卷。

  黄方庆(1858~1890),字谷臣,屿头二坪人。18岁中廪生。清光绪八年(1882),与王舟瑶、喻长霖等就读九峰书院,致力研究汉史、古文辞、训诂、经史及义理之学。光绪十一年,浙江学使瞿鸿玑闻名,调黄入杭州诂经精舍①学习。诸生以瞿鸿玑所喜经术,纷纷投其所好,均得科名。唯黄方庆不愿逐流,因而名落。常说:“透得名利一关,方有可以自立处”,“安命亦是浅说,学者须是识得主义于艺术中。”后来瞿鸿玑在京与喻长霖论及此事,悔知人之浅。
  黄方庆归家后,竭尽3年精力,钻研中西各式算法。认为唐代顾箬溪《议测圆海镜》、梅文穆《四元玉鉴》存有谬误,主张作文“无论工拙,须是自己胸中议论。胸中无所见而作文,则俳优②盗窃之所为。”光绪十五年,福建学使乌拉布聘任校文。次年病归住九峰书院,不久卒,年33岁。著有《测圆海镜识别图解》6卷、《勾股边角相求术》2卷、《算问》2卷、《火器新术》1卷、《群经算学考》1册、《算学辑数》10卷。

  徐大度(?~1866),金清下塘港人,农民武装“十八党”首领。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协助太平军攻占太平、乐清县城,攻打温州受挫。年底,随太平军侍王部至金华,次年六月兵败潜归。同治二年(1863)六月,清兵攻陷奇田寨,首领徐锦朋逃至徐家,徐大度反戈,设计诱擒,徐锦朋被害,徐大度免罪。次年,迫于生计,劫米船、贩私盐,霸占一方。同治五年,台州知府刘璈在路桥和沙蟹宫设盐局,严缉私盐,黄(岩)太(平)两县沿海贫民怨声载道。四月,徐大度率乡民2000余人攻打盐局,进入路桥。清兵开枪打死多人,一时群情激怒,双方混战,清兵伤亡70多人。徐大度焚毁沙蟹宫盐局和路桥清将蔡捷三宅,杀盐局大使郑煜。刘璈重兵围剿,徐大度只身逃往温州。六月潜回,被千总刘懋勋缉获,押县城被杀。

  屠敖三(?~1865),院桥下山头人。清咸丰八年(1858),为报父仇,与大哥屠大敖,将仇人挖眼剖腹。官府抓捕,加入沙埠奇田武装,四处劫富勒赎。咸丰十一年六月,勇挫清兵围剿。八月,清兵联合茅畲牟以南民团,前后夹攻,奇田寨陷落,首领黄延暄被杀,屠潜逃温州。十二月,回黄岩招集旧部投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封为悟天侯。同治元年(1862)一月,屠敖三火烧牟以南宅、茅畲民房及岱石庙等地。二月,接受台州民团总董苏镜蓉招抚,杀害太平军,攻打县城,劫掠城乡,划地勒捐,焚毁茅畲,杀牟以南。八月,联合管继涌武装,击溃苏镜蓉民团。
  浙江巡抚左宗棠派虎胜军诛杀积匪恶棍,屠投靠温州提督秦如虎,任乐清都司①。次年初,调任嘉兴都司,率兵抢掠乍浦。六月,清兵破奇田寨,杀首领徐锦朋,残部投奔屠敖三。浙抚檄令嘉兴府缉捕,屠在押解途中全部释放,然后自行请罪。同治四年被杀。
  ①都司,清四品武官。

  罗宝书(1809~1851),字舜琴,洋屿殿人。20岁与兄罗彤臣经商,贩运毡帽。见杭州、绍兴织纺绸缎获利甚丰,从嵊县购土丝,学技艺,向洋屿一带妇女传授,改传统织布为织绢。七八年后,东南一带数十里,家家织机轧轧,年产三四十万丈(约6000匹)。“殿前绢”坚润胜于纺绸,经罗存霖销运,名列“台绢”之首。罗宝书成为富家,援例为国子生。孝母敬兄,治家甚严。一日,家人聚观花鼓戏,见罗回家,纷纷进屋,罗斥演戏伤风败俗,手执木棍驱赶。清咸丰元年(1851)卒,终年43岁。
  100多年来,织绢业一直是东南一带妇女主要手工业。民国中期有1万余户,1.2万余人,盛时年产5万匹。50年代初衰落。

    郑宗凯(?~1848),字叔奏,妙儿桥人。行伍出身,历任黄岩游击,乍浦、瑞安副将,代理温州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英军侵占定海、宁波。次年初,郑宗凯调任定海副将。时清水师战船损失殆尽,郑雇募民船巡洋。四月,扬威将军奕经3路兵败逃回杭州,当地人民自发抵抗,火烧英舰,袭击英军。四月十二日夜,郑宗凯与游击池建功(1801~1860,县城桂枝街人)、守备徐槚宝等,乘东南风大作,指挥小船靠近英舰,暗放火药罐轰击船头,四面放枪喊杀,烧毁8艘,毙伤、溺死英军多人。后郑宗凯升福建福宁镇总兵,池建功升参将。

    道正(生卒不详),清嘉庆年间日照寺僧。清初,日照寺仅茅屋数间,经文觉和尚募化十方建成,收徒4人,道正最小。师圆寂,遗命徒孙松茂接堂,师兄任外地住持。松茂败坏清规,废寺卖产。道正与道瑞告官斥逐,赎回寺产,修复殿宇,自任住持。寺南下浦桥倾圮多年,道正与居士潘贵龙等发起募捐,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建成,桥面3折3洞,长25米、宽2.5米,望柱、栏板浮雕覆莲、八仙与花朵,工艺精湛。寺东三洞桥,为县西南要津,乾隆十八年(1753),文觉与九峰寺立广重建,受60年溪流海潮冲激,桥柱倾颓。道正与潘贵龙募化,于嘉庆十八年(1813)建成,长22米,宽3.5米,3洞一弧,16支望柱雕覆莲和石狮。1985年11月,下浦桥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洞桥为就地保护文物。

    李诚(1778~1844),字师林,号静轩,石曲人。少时师从泽国戚学标与其父李秉钧学习经学、训诂。清嘉庆十八年(1813)二等拔贡①,初任云南姚州通判、同知,后任新平、顺宁知县。两县贫穷,土豪横行,历任知县难以治理。李诚执法无私,严惩豪绅;引种贵州橡树,栽桑育蚕;劝士绅置田设“义役法”,减民负担;筑桂香书院,修成《新平县志》8卷。去任时,士民攀辕不绝。
    李诚精经学、地理、历算、医学,长期任职州县,深感地理之书不足,说:“记水之书,自郦道元而下不乏其人,而言山者无成编”,“齐氏《水道提纲》虽富,不无讹误”。于是,编成《水道提纲补订》28卷,补齐召南之阙。后又编《万山纲目》60卷,将全国山脉分为三大干,叙述详尽,非寻常山志,具有实用价值。云贵总督闻其名,聘为纂修。李诚居云南通志馆5年,《云南通志》220卷十有八九出自李诚之手。还著《云南水道考》5卷、《十三经集解》260卷、《微言管窥》30卷,以及《医家指迷》、《敦说楼集》和研究《易经》著作。家有敦说楼,藏书数千卷,为两浙藏书家之一,编有《敦说楼书目》4卷。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终年67岁。后敦说楼失火,藏书大部被焚。后人评《万山纲目》:“古今之绝作,舆地之津梁。”
    ①拔贡,清科举之一,由学政在州、县学廪生中选拔文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称拔贡  生。经会考、朝考后,一、二等录用为官,三等入国子监肄业,以下罢归,为废贡。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鸦片战争定海、镇海保卫战中,黄岩籍参将张玉衡,守备王万龙,把总解天培、汪宗斌,外委林赓、吴定江、池鼎瑞(均是县城人),以身殉国。九月底,张玉衡在总兵葛云飞指挥下,守卫定海,十一月一日壮烈牺牲。十月九日,英舰30余进犯镇海蛟门,直逼浃口。次日晨向总兵谢朝恩守卫金鸡山攻击,王万龙等6人浴血奋战。因招宝山守军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金鸡山两面受敌,英军集中炮击,6人中弹、坠江而亡。后清廷赠7人云骑尉世职。

    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县城人。自幼聪慧,喜诗善画,后习郭河阳、赵千里①笔法,擅长画石,精刻竹简。因家境贫寒,离母别妻,四处流落,途遇山水胜境,吟诗泼墨,技艺日精。后客居嘉兴,与苏杭名士交往,名声渐振,以卖画刻竹为生,有“方竹”之称。清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为张延济②刻“清仪阁图”,竹树蒙密,篱落参差有郭。2年后,方刻张的肖像,有“庞眉皓首,如镜景澈”之称。张廷济评方的技艺说:“疁城③三百年来,竹人传中无此人也。”方的竹刻人像,线条简炼,典雅古朴,须眉毕肖,栩栩如生。江浙文士纷纷索取,称为“无上逸品”。
    道光十八年,贫穷积郁,卧床数月,逝于嘉兴,年39岁。张廷济哀挽:“老母龙钟,寡妻呜咽,文人命苦,曾无过于此者。”著有《石交集》、《石我师斋稿》。《古玩指南》和《中国美术家辞典》,记载方的竹刻艺术。黄岩翻簧竹刻工艺受到方的竹刻艺术启迪。
    ①郭河阳、赵千里,宋著名画家。郭熙,字河阳;赵伯驹,字千里。
    ②张廷济,清中叶考据家、收藏家,嘉兴人,筑“清仪阁”收藏珍品。
    ③疁城,嘉定县别称。

  蔡涛(约1785~1837),原名人麟,字少海,路桥人。幼时博学能文,兆桥西王贡生王培槐闻其名,赠书数万卷,蔡涛熟读内典通史,为台州秀才之冠,受浙江学使阮元赏识。蔡涛秉性鲠直,常说:“官府以货赂苞苴为常事”,“当今之时,膏粱其口者,滑脂其中也;骨鲠其操者,抑塞其遇者也。”清嘉庆十八年(1813),因伯兄犯事,为其诉讼,革去功名。次年五月,被诬入狱,释后家道败落。父临终时说:“汝棱角太露,吾不见汝之有成而或挤于壑也。”道光十四年(1834),又为诸生抱不平,被豪绅诬陷入狱,流放陕西,年已50岁。起程时,知归期无望,疾书为老母作寿文,赋诗别妻。
  万里跋涉至陕西,蔡涛草骈文数千言,详述冤情。巡抚见文辞出众,允其教书授徒为业。蓝田知县得知,延请为幕僚。3年后病逝,葬蓝田南门外。著有《天香楼诗存》、《燃藜阁诗钞》、《山海经汇编》、《戍秦纪程集》,还为《泾阳县志》作序。后人评曰:“黄岩古代诗家中,不可多得。”

    罗凤山(1768~1821),字鸣岐,号瑞庵,县城东禅桥人。年少投军,清嘉庆八年(1803),任广东澄海协都司,因击败海盗朱渥,升广海寨游击。嘉庆十年,配合浙江提督李长庚,于鹿耳门围歼蔡牵。嘉庆十八年,由香山协副将代理南澳镇总兵和水师提督。军饷不足,常以俸薪捐助,整饬军务,恩威并用,深得将士爱戴。嘉庆二十五年,经总督阮元荐举,实授总兵之职。道光元年(1821)初,升福建水师提督。时台湾人民起事反清,罗凤山奉旨率水师渡海,在嘉义县擒首领张充,平息事态。同年五月,罗凤山病逝台湾,终年54岁。归葬方山下,清廷谥勤勇,赐御祭文碑。

    罗江泰(1763~1806),字静波,县城人。自小家贫从商,后弃商从戎,由行伍升定海游击。清嘉庆初,福建海盗蔡牵依附安南(越南),扰掠浙闽沿海。罗部常以小艇袭溃盗船,人称“敢死军”。嘉庆六年(1810),升福建参将,定海军民送别塞道。次年,升副将,署海坛镇①(今福建平潭)总兵。五月,蔡牵偷袭大小担岛,夺获红衣大炮6位。罗率水师驾小艇奋力穷追,于雷古洋救出商船8只,追至崇武洋激战,重创海盗。同年,升温州镇总兵。嘉庆八年十月,任定海镇总兵。嘉庆十年,蔡牵与朱濆联合进犯温州,总兵胡振声溺死,浙闽8总兵奉命救援,海盗一见“罗”字帅旗,慌忙败退。罗江泰率先扬帆加橹,直追至尽山海域。霎时,海面台风骤发,蔡牵船坚航速逃脱。罗急向尽山靠拢,风雨大作,海浪滔天,战船接连颠覆相触,倾刻破碎。帅船帆重急切难下,被风倾覆随波湮没,罗江泰以身殉国,年44岁。朝廷命沿海探访忠骸久未有得,以衣冠还葬黄岩。追赠提督,世袭骑都尉。
    ①镇,为绿营兵(招募汉人组成的军队)驻在各省的军事机构,长官是提督或总兵,正二品,相似今中  将。清中叶浙江设定海、黄岩、温州3镇。

  柯夏卿(1610~1681),号玉砚,县城横街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刑部主事,兵部职方郎中,天津兵备道参政。崇祯十三年,河东三府饥荒,饥民万众聚集教台村,震动京城。柯设计擒首领,余皆不究。崇祯十六年,以母老辞官归家。清顺治二年(1645),明亡。六月,柯夏卿与临海陈函辉、东阳张国维、鄞县张煌言等,在台州奉表请鲁王朱以海监国,柯任佥都御史。次年,出使福建,联络唐王朱聿键,修好两王关系,唐王授柯为兵部尚书。后浙闽联合抗清在马士英、阮大铖、方国安破坏下失败,柯回乡隐居,自号“循庵”,改书屋为“忍冬轩”,种忍冬蔓。晚年以诗酒自娱,工于书画,求索者盈门。主持息林诗社,十二子①半出其门。康熙二十年(1681)卒,终年70岁。著有《忍冬轩集》10卷、《娱老詹言》8卷、《涉古日钞》、《自得轩格言》各1卷。
    ①息林十二子,清初,由12名诸生为首结成息林诗社,赋诗寄情,怀念故国。

    王居敬(?~约1674),又名瑞彬,字勋臣,号畏斋、采薇,清初息林十二子之一。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占领杭州,王居敬与柯夏卿至台州,奉表请鲁王朱以海监国①。次年,投奔舟山张煌言,参与军机,转战浙闽。顺治十年,张煌言兵驻桃渚,王到黄岩招集乡军,次年,随军攻克崇明,两次进军长江。顺治十六年五月,郑(成功)、张(煌言)联军北伐,进攻南京,收复4府3州24县,江淮半壁震动,王居敬辅助张煌言驻节芜湖。郑成功兵败南京,张煌言全军溃散,王居敬九死一生回到舟山。顺治十八年,朝廷下“迁海令”,强迫舟山居民全部撤离,封锁抗清义军。康熙三年(1664)六月,张煌言遣散余部,隐匿象山悬岙岛②,从者仅王居敬和幕僚罗子木、童仆杨冠玉数人。七月十七日,清总兵张杰偷袭悬岙岛,一干人被执,关押杭州。王居敬满头白发,狱中装疯,清将以为狂生已老而释。九月,张煌言等就义。次年,王居敬隐居桐庐教学为生,时常去子陵台,或歌或泣,旁人但觉其悲,不解其故。晚年入空门,号“超遁”。临终说:“诸葛奚存,苏卿尚在,丹心一片,白发数茎。它日好事者倘埋我于皋羽③墓侧,而题上曰:明处士天台薇道人之墓,则九泉无憾矣。”著有《桐江随笔》5卷、《桐庐集》2卷、《栖茶溢咏》1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