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人物>>正文内容

人物传记之--新中国

杨阿如(1921~    ),澄江镇临古下灰洋村人。1946年入伍,1947年入党。参加山东泰安攻击战负伤,被评为三等功。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坚守阵地,激战4昼夜,完成阻击任务,荣立一等功。1949年6月,调入坦克部队任排长。1952年赴朝参战,在攻打石岘洞北山战斗中,摧毁敌军地堡、弹药库、卡车,荣立三等功。次年7月,指挥215号坦克,摧毁敌3辆坦克、1个指挥所和炮、机枪。又寻找战机,主动出击,指挥坦克发射6发炮弹,击中敌3辆坦克。战斗结束后,被评为一等功,授予朝鲜二级坦克英雄,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授予一级国旗勋章。杨阿如从1946~1954年,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荣获纪念章、军功章、奖章12枚。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为“人民英雄坦克”称号,保存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8年3月,杨阿如复员回乡,担任下灰洋村民兵连长,县水果公司民兵营副营长,被评为民兵模范。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1962~197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8月,参加装甲兵建立40周年纪念会。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典,应国家民政部邀请,赴北京观礼。现杨阿如年逾古稀,经常到学校、机关和企业讲战斗故事,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方秦汉(1934~   )

    池志强(1924~    )

    柯伟(1932~   )

    吴全德(1923~   )

    黄志镗(1928~   )

    柯俊(1917~   )

    陈芳允(1916~2000)
 
    罗宗洛(1898~1978)

    陈叔亮(1901~1991)

    王天眷(1912~1989),宁溪坦头人,王卓之子。中共党员,著名物理学家。民国21年(1932),于上海交通大学预科毕业,转入电机系,因参加学生救亡运动被开除。23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参加“12·9”学生运动,27年毕业,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学研究所教员,重庆大学机电系讲师,航空委员会空军通讯学校教授科长。36年,被选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出国研究员,赴美国访问研究。195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任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标准研究公司物理学顾问和立脱公司研究所高级物理研究员、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原子钟委员会物理学顾问。1960年经苏联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所长。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4年,参加一系列微波受激发射放大及振荡的创始实验,产生超低噪声的量子放大器(MASER)、超高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的量子振荡器,导致激光问世,并开辟新学科“量子电子学”。合作者汤斯(C、H、Townes)因此获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另在各种固体中进行一系列原子核电四极矩共振微弱讯号探测,创制观察仪器──讯号反馈振荡检波电路(被称为“王氏电路”)。对核电器四极共振作深入理论分析和高准确频率测量,总结出温度、晶体结构、相变、晶格运动和缺陷等对核在晶格中周围电荷分布、电场模式和电场梯度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原子存在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更从锑同位素在三溴化锑晶体的实验中得到证实,为国际物理学界所重视。1985年,总结国际上30年来关于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验进展,发表研究论文,指出一些实验困难所在和解决方法。并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中,测出锑同位素的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在三硫化二锑晶体中的成果,提出研究方向和前景,为该领域前沿性研究论文。1960~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时,指导研制成功氢激射器(氢钟)和铷激射器(铷钟),开辟该所波谱研究方向和培养青年科学家。
    历任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89年2月20日卒,终年78岁。
     在国内外著名物理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王氏电路”为世界波谱学界所公认。

    郑企因(1894~1988),女,城关砚池巷人,中共党员。民国6年(1917),于日本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留东京神田滨田产妇科病院实习3年。回国后到浙江医院工作。12~18年,任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校长。后在北京香山红十字会女医院任医师,福建漳州闽南医院任主任医师。22年9月,去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6年7月,日军侵华,放弃仅差2个多月可取得博士学位,毅然返回,担任后方贵阳、成都医院主任医师。
     35年8月回乡,在县城开设“企因诊所”,任城南镇妇女会主持人。1952年2月,任临海人民医院(后改台州医院)妇产科医师、科主任,兼台州省立高级护士学校教员。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获“三八红旗手”称号,《人民画报》封面刊载照片。郑企因是台州医院妇产科创始人,对妇女病防治和医治不孕症有显著成绩,人称“送子娘娘”。晚年献出黄岩旧居,设“企因幼儿园”。1988年6月27日卒,终年95岁。

    陈子成(1901~1988),城关小梅梨巷人,中共党员。民国12年(1923),毕业于扶雅中学,任教小学多年,自习古典医著。21年1月,开设诊所行医,后在县城“元康”等国药店坐堂,县长汤日新授“学冠医林”之匾。1953年,年过半百,积极参加宁溪防治麻疹,翻山越岭,上门治病。1957年6月,入县第一人民医院,1959年被评为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62年被列为县级著名中医师。历任县中医师协会主任、委员,县卫生局中医顾问,三届县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
     陈子成擅长内科,精于伤寒、温病,处方仅五六味药,果断、大胆、简炼,针对性强,对外感疑难重症,有独特辨治经验;对峻烈药物应用,富有经验,使不少重危病人起死回生。注重医德,不分贫富,“上与公卿同食,下与乞丐同行。”从不开大方、“人情方”;病人再多,诊完为止,往往抱病工作。1975年退休后,不收诊费,拒收礼物,直至病逝,深受广大群众信仰和赞誉。

    於毓文(1933~1987),路桥镇蔡于西洋村人,中共党员。出身书香门第。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为药理学副博士研究生。1960年毕业,留院药物研究所药理系工作。1979年9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临床药理学。次年回国,任研究员,协助建立临床药理研究室,培养进修生和研究生。
     於毓文对临床药理与药物代谢有一定专长,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30多篇科研论文;参加编写《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理监测》、《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主译英国劳伦斯、伯奈特《临床药理学》;申请日本、德国新药专利各1项。论述男性避孕药棉酚研究学术论文《(±)、(+)及(-)棉酚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际棉酚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荣誉证。1987年9月17日,脑病突发,溘然而逝,终年55岁。

    刘治雄(1909~1986),字正国,路桥镇话月巷人。民国21年(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工系,于上海光实中学和蓝田师范附属中学任教3年。后回路桥任一利酿造厂经理。抗战期间,兼办药厂,生产针剂与酊剂。抗战后期,任3年镇长。33年,与徐聘耕等创办私立路桥初级中学。次年,在一利厂开设通利钱庄,任经理,36年6月,中共临海中心县委应为民,在厂内召开椒路工委成立会,门市部会计郏国森任书记。1949年5月,国民党军残部从温岭溃退路桥,软禁刘治雄,敲诈勒索,扬言洗劫全镇。为保安宁,刘向各大商号筹措银洋1000块,打发败兵。1950年,返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52年,被法院以“资敌罪”判刑7年。1957年,办路桥化工厂,次年并厂转入黄岩香料厂,任化验工作。后借调县工交局化验室和工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66年10月,受“文革”冲击离厂。1976年,创办路桥有机化工厂。1979年4月,落实政策回香料厂。1985年12月,法院给予平反,撤销原判。同年评为省劳动模范,任政协常委、县化工公司技术顾问。
    刘治雄在路桥化工厂,利用玉米蕊试制糠醛,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香料厂工作,从柏木油提取柏木脑,质量居国内前列,乙酸柏木酯填补国家香料工业空白,由香料厂多年保持独家生产。配制皂用化妆品和食用香料、香精几十种,其中3111-1橘子油香精,为厂的名牌产品。为黄岩化工一厂试制橡胶防老剂RD,并改革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帮助其子刘鹏创办有机化工厂,父子两人试制成功光刻胶,1979年获省科技二等奖,1982年应用于火箭发射,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还试制对吗啉重氮盐、羟吗啉偶联剂等,其中烃基重氮盐填补国内空白。

    张方域(1922~1986),宁溪坦头村人。民国34年(1945),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农艺系,任江西农学院、农林部棉改处技士。1949年后,在华东农林部特产处上海棉场和中国农科院筹备组研究计划科工作。1961年,调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工作。历任棉花区域组组长,良种繁育研究室副主任,品种研究室副主任。主持“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鉴定“徐州209”、“徐州1818”、“鲁棉1号”等良种,在黄河流域广大棉区推广,获1979年中国农科院技术改进三等奖。以后,鉴定并推广比“鲁棉1号”丰产和纤维品质好的“冀棉8号”。
    由张方域主持,与赖鸣冈合作的论文《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系统地总结中国30多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所取得成绩和经验,指明区域试验是育种工作继续,又能促使育种工作提高。论文获1985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送法国展出。1986年9月23日卒,终年65岁。逝后被评为研究员。

    任起莘(1894~1984),字莘如,鼓屿乡十里铺人。幼从海门天主教堂法国神甫习法语。民国2年(1913),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任职北洋政府国务院编译处。4年,编译处归属外交部,任条约司科员,签字。10年冬,随中国代表团,出席美国华盛顿会议。11~12年冬春,携带政府废除廿一条绝密训令赴日。17年,北伐胜利,转入南京政府外交部,在交际科、欧美司、亚洲司任职员,科长,条约司帮办。抗战初期,在外交部次长办公室工作。28年后,任驻瑞士公使馆一等秘书,参事,代办。日本战败,日驻外使节代表在瑞士举行向盟国驻外使节递交投降书仪式,任起莘代表中国政府受降。1945年冬,联合国在伦敦召开首次大会,任为中国代表团咨议。后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及驻土耳其参事。
      1950年底,转道香港回国,定居北京,从事法文原著翻译工作。出版法国莫泊桑《漂亮朋友》、福楼拜《三故事》、都德《豪富》、斯梯《钢花》、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和塞内加尔桑贝内、乌斯满《神的儿女》,以及中译法冯雪峰《寓言集》。1984年3月卒于北京,终年91岁。

    陈荣楫(1898~1982),字希逖,宁溪上郑人。青年时就读北京大学,投笔从戎,毕业于保定军校步科8期。民国16年(1927)5月,任北伐军21师营长,8月,参加龙潭战役①。后任交通技术学校学生队长,浙江保安处副官处长。23年,入陆军大学特5期深造。“7·7”事变,陈在毕业前夕赴抗日前线,任保定行营参谋处与天水行营总务处少将处长,跟随程潜转战山西。28年4月,日机轰炸行营,陈头部负伤,愈后改任中将高参。
    蒋介石为挽救山西,指派5个军归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挥。陈荣楫受命率行营参谋人员,夜渡黄河,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与左权副总参谋长商议作战计划,协调各军。国共军队苦战半年,扭转山西危局。陈荣楫与朱德终日相聚,受到教诲。次年秋,陈在重庆任军令部中将附员,往云南调查兵要地理,破坏中越边界红河铁桥,以断日军入侵。后任第六战区作战训练班教官。31年初辞职回乡,经营木炭为业。33年,出任台州护航队长。1949年春,与毛静如、朱文劭、吴绵纶等,策划县长朱焯起义。后任宁溪区工商联主任和历届县政协委员。1982年11月卒,终年85岁。

    章益坚(1896~1981),女,原名章大妹,民国5年(1916),嫁茅畲浦洋牟煦卿。20年夫亡,日夜纺纱织布,抚养2女1子。24年,林泗斋办农民夜校,章带子女参加学习。27年加入共产党,担任女支部书记,负责交通站工作,热情接待同志,放哨警戒,确保安全。带头送17岁女儿牟仲娥去参加新四军,动员浦洋12名青年奔赴抗日前线。30年,黄岩党组织遭到破坏,章大妹3寸小脚,步行5日,到四明山梁弄,分配交通站工作,浙东区党委书记为其改名章益坚。34年2月,跟随女婿余龙贵回浙南,隐蔽家乡一带活动。12月,牟仲娥从部队回家分娩,产后病故,章担负起抚养责任。次年五六月间,重建浦洋支部,任支部书记。人民政府成立后,积极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名利,人们尊称为“革命老妈妈”。1981年3月卒,终年85岁。

    蒋宗瀚(1900~1979),字宣富,号得舒,长潭讴韶(今讴谣村)人。家境贫寒,9岁丧父,在茅恩道观束发入道。12岁,用斗米换《本草纲目》,自习医学。17岁入委羽山大有宫,始行医。24岁在海门南门山买地建观,潜心修道和行医。27岁坐关,专攻道经与医学。民国18年(1929)在武汉考戒得第1名,任大有宫方丈①。29年,设坛演戒,各地道众赴委羽山受戒,聆听律法。蒋宗瀚朝夕攻读古籍医书,擅长针灸,常以5帖中药治愈疑难病症,免收孤苦病人诊费,并助草药,台州各地求医者不绝。
    1955年,蒋宗瀚组建海门区联合诊所,次年转为海门中医院,任副院长。后在温州第一医院、省莫干山医院、浙江医科大学、省中医研究所、浙江医院任针灸医师。1962年,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北京白云观方丈。用精湛的针灸医术,为中央领导人治病。入京后,不能接触普通病人,常有辞职之意。1965年,老母骨折,即申请回籍,国务院宗教局准留职告假,蒋2次退回薪金。次年3月,入县第二医院(海门)中医科工作。“文革”初,被诬为“迷信头子”隔离审查,多次批斗,身心遭到严重摧残。1975年退休,1979年12月卒,终年80岁。
    蒋宗瀚治病重视调理脾胃,以针灸配合药物,疗效显著,遗有针灸手稿及临床笔记。自小出家,对道教学说与气功造诣较高,集道学医术于一身。任县三、六届人民代表,县政协六届委员,省政协二、四届委员。
    ①方丈,全真派十方丛林最高职务,须受过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坛大戒,接受过律师传法。

    陈弼臣(1900~1979),字吕佐,新桥杏树陈村人。少时师从温岭名中医韩渐逵,深得赏识,被选为婿,得其真传。30岁医名远播,40余岁,日就诊百人,擅长温病及内伤杂症,药轻方灵,注重中药配伍和炮制。疑难病症,经精心医治,妙手回春,深受病人信仰。1956年8月,入县人民医院工。1959年2月,被评为温州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2年,被列为专区名中医师。1978年2月,被省卫生局列入省老中医人员。先后为医院带教中医学徒6人、省中医学院实习生2批。
    陈弼臣对病人有高度责任心,性格温谆谦让,和蔼近人。晚年抱病休养,求诊者不绝。任县四届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县政协一届常委,二~六届县人民代表,三~六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79年1月卒,终年80岁。所遗医案,经门人整理10万字,有《陈弼臣学术经验简介》、《医案三则》、《难产》等。

    洪陆东(1893~1976),城内司厅巷人。民国9年(1920),由朱文劭资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时北洋军阀执政,与同学策划学生运动,事泄被查,转山西大学。13年,获法学士学位。次年,任中央党部译电秘书。15年5月,陈果夫任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带洪等一帮浙江人,部署党员登记和发放党证。次年春,当选浙江省党部委员。6月,任省清党委员会委员、清党工作审判长①、省党部常务委员、商人运动委员会主委。18年,任南京特别市党部委员。20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22年,当选为中央党部执委,协助主席林森处理党务监察工作。次年,任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兼代部长。28年,辞代理部长。1949年初去台湾,同年秋辞政务次长。次年,国民党中央改选后隐退,执教东吴大学,主讲中国文学。晚年参与台湾《中文大辞典》编写。1976年11月卒,终年84岁。洪陆东性格固执,常坚持己见,有“台牛”②之称。历任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一届(36年)国民大会代表和1976年“国大”代表。
    ①浙江“清党”于1927年“4·12”后逐渐展开。6月11日,中央清党委员会委任张静江、蔡元培、陈希豪、沈定一等9人为浙江省清党委员。在运动中,著名共产党员宣中华、安体诚、杨眉山等遭到杀害。
    ②“台牛”,意为台州人的牛脾气。

    柯友三(1893~1970),名震,字友三,以字行,城内人。民国19年(1930),与人合资经营小南门人力车行,60余辆,往返路桥、院桥和乌岩,后独资经营。21年5月,用1.12万银元购恒利泰记电气两合公司第二支厂,更名东升友记电气厂。次年,与陈少白合伙开办内河小汽船公司,以坝头为中心,航行黄岩与路桥。24年,兼任沪椒线德利轮海门经理、沪黄线达兴轮黄岩经理。29年,任县商会会长。31年,与王云亭、杨乃斌合资造载重120吨永升轮,行驶黄临、黄椒线,建成永升码头。并开设钱庄,经营橘栈。36年,选为县参议会议员。柯友三重用人才,赏罚分明,严守信用,不计小利,得到各方信任,经营发展较快。还经常解囊济贫,乐为地方公益事业出力,在黄岩有较高声誉。
    1949年5月,柯友三提供电灯公司为中共党组织聚会,研究策反朱焯。和平解放黄岩时,负责后勤工作,代表工商界出城欢迎浙南部队。次年5月,响应支前号召,出借永升轮,在解放舟山时被炸沉。1955年,将所经营产业折合资金6.3万余元,参加公私合营,在全县起带头作用。柯友三1950年为县、省各界人民代表。后任东升电厂经理,黄岩电厂副厂长,县政协一~四届常务委员。1970年卒,终年78岁。

    刘百闵(1898~1969),名学逊,以字行,城内东禅巷人。少时就读清献中学堂,后师从富阳夏震武(灵峰),专修中文与理学。民国16年(1927),由县选派去上海进修日语。在杭州与马一浮①结为知友,受到治学指引。后公费留学日本政法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哲学系。19年毕业回国,任教育部长陈立夫的秘书,兼中国日本研究会主事人,主编《日本评论》,向国内系统介绍日本国振兴情况。21年,应聘为“国难会议”②会员。后任南京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学校、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教授。24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南京、上海、杭州十大教授轮流讲学。抗战期间,任中国文化服务社社长,从事文化教育出版事业,并协助陈立夫完成《唯生论》编著。27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长,同年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连任至四届)。28年春,奉蒋介石命,在四川乐山创立复兴书院,董事会由浙江籍屈映光、陈其采、陈布雷、陈果夫、邵力子等组成,马一浮任主讲,刘百闵任总干事,办成有影响的经术义理书院。
     37年5月,于南京市当选第一届立法委员。继任中国文化服务总社社长,出版《读书通讯半月刊》,作为青年、学生辅助读物。1949年4月去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筹建新亚书院(后称新亚文商专科学校),结合中国传统书院制和西方导师制,得到美、英、香港文化教育界支持。1952年去台湾,次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1967年辞职。1969年卒于香港,终年72岁。蒋介石、严家淦、倪文亚送挽联悼唁。主要著作有《中日文化论集》、《孔门五论》、《周易事例通论》、《管子肄言》等。
    ①马一浮,绍兴人,一生潜心考据义理之学,并精研书法,丰子恺赞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7年卒。
    ②“国难会议”,1931年“9·18”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年11月,蔡元培提出召集国难会议。次年4月7日,在国民政府主持下,于洛阳召开。会员由政府“就全国各界富有学识经验资望之士聘任之。”共424人。会议议定的各项提案对政府无法律上约束,仅备参考。有90%以上提案反映民众抗日要求,还有政治改革和取消一党专政,为国民党所诋毁。

    郏道生(1892~1969),字立本,马铺乡前洋郏人。民国7年(1918),与弟郏寿生在路桥创办普明织物厂,木机百台,为黄岩最大棉织工厂。生产自由布、十字布线呢、宽幅被单、鞋面料、纱帐料、线毯和毛巾等,以“福梅牌”商标的产品,畅销省内外。14年“福梅牌”产品获全国工商博览会一等奖章。抗战时期,海口封锁,郏道生利用脱脂羊毛和棉花混纺,生产灰色制服呢,为全省同行业中的名牌,深受欢迎。33年,普明织物厂产布1000匹、毛巾6000打、棉毯和被单近千条,居台州棉纺业前列。
    郏道生还创办大生农场,种植各种水果,引进荷兰花白牛,改良本地黄牛,提高产奶率。投资兴办黄泽路椒汽车运输公司、温黄内河汽轮航运公司、浙江省垦殖公司、合胜钱庄、同昌绸布庄、海门信孚药店和元化厂,捐助私立路桥初级中学学田63亩。

    戴大夫(1887~1968),东南乡蒋僧桥村人,原名戴普送,幼时家遭土匪抢劫,被子弹击瘸右腿,人呼绰号“大夫”(船老大),时久真名渐忘。民国16年(1927),经林泗斋培养和介绍,加入共产党。次年春,蒋僧桥村建立新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戴大夫任支部书记。5月下旬,在戴家召开全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首届中共黄岩县委和共青团县委,被推举为县委委员,县委机关设在戴家。6月下旬,协助林泗斋,在蒋僧桥、田际一带,发动“二五减租”斗争。7月上旬,在三娘庙举行群众大会,要求县政府履行减租法令。集会后,林泗斋被捕,县委书记林冶出走,戴大夫组织党团员,发动佃农,坚持减租斗争。
    19年4月,台州中心县委书记曹珍重建黄岩县委,戴被指派为县委委员。7月,与戴元谱在西乡葡萄坑建立红军游击队。9月11日,击退县防游击队100余人“进剿”。9月以后,革命转入低潮,隐蔽家乡秘密活动,变卖家产,购买枪弹,组织小股武装,数次避开搜捕。25年,儿子戴贤吉被捕,家被查封,戴大夫避往上海做工,抗战爆发后返回。27年春,重建村党支部,任书记。林泗斋重视统战工作,建立三保联防队,由郑仙球、戴大夫负责。次年4月,县委在蒋僧桥召开首次党员代表大会,戴担任接待和保卫工作。30年3月,县委又遭破坏,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35年下半年,上级批准戴大夫恢复组织关系,并在戴家建立联络点。解放战争开始,将原联防队扩大成由党支部领导的民兵队伍。37年,联合附近各村民兵,开展抗抽壮丁斗争,一村发现抓丁,立即鸣锣为号,各村男女老幼执锄头、刀枪,一齐出发拦阻。农历除夕,蒋僧桥村首先鸣锣,横街、路桥、洪家一带响应,群众高呼反抽丁口号,乡保长和军警从此不敢去抽丁。
    1949年5月,戴大夫率领民兵,收缴路桥、新桥、泽国乡公所和地主枪支数百条。1950年3月16日,大陈岛国民党军300余人进犯金清,戴率民兵30余人赶赴参战,协同县大队保卫金清。1952年入供销社工作,1956年退休。1968年11月卒,终年82岁。1988年,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卢云(1886~1968),女,乌岩人,原名卢素云。父母早亡,由兄卢希旦请家庭教师学成。19岁嫁县城后巷林家,4年后夫亡,无子女。辛亥革命后,接受男女平等主张,挣脱封建家庭束缚,赴杭州冯氏女校求学。民国4年(1915)归来,拨出大部田产作办学基金,用家中空房作教室。次年,创办淑德女子初等小学,聘请朱文劭任校董。为纪念丈夫,改名林卢云。第一任校长去职后,自任校长兼教师,学校学风严谨,纪律严明,学生成绩优等。对年长失学女子,尽量优先录取;穷苦者免费入学,还供给书籍;成绩优异无力升学者,尽力资助;并提倡歌舞、演剧等课外活动。抗战期间,侄林尧任中共台属特委领导,常在家召开秘密会议,予以掩护。
    1950年,林卢云年老多病,申请退回部分学校田产和橘园作养老,土改中被划为地主成份,校名也几经更名。“文化大革命”初被赶出家门,由义子林永尧收养。1968年8月卒,终年83岁。1986年,改正地主成份。次年11月,亲属据遗愿,将剩余房产捐赠为校产。为纪念林卢云兴资办学,复名淑德小学。

    王琎(1888~1966),字季梁,宁溪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北京译学馆习英文。宣统元年(1909),参加清廷“赔款学生”①考试,600余考生按标准录取39人,留学美国柯兴学院、理海大学攻读化工。与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相铨、竺可桢等成立中国科学社。民国4年(1915)毕业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今南京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科学》杂志编辑主任。16年,任中央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中国科学社论文讲演委员会委员。1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兼任所长。次年,发起创立中国化学社,任上海分会理事长。24年8月,再赴美留学,任明尼苏达大学访问研究员。2年后获科学硕士回国,任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1952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
    王琎致力研究中国化学史,擅长经典微量分析。用古钱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解决五铢钱和 的化学成份、中国用锌的起源与进化,以及铅、锡和锌之间关系问题的争议,成为中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撰写与翻译大量中国化学史论文、国外科学史资料、分析化学教科书和科学家传记。从事化学科研和教育数十年,讲授分析化学、矿物学和化学史,培养大批化学科技人才。
    王琎是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浙江省政协二、三届副主席,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浙江分会理事长。1966年12月卒,终年79岁。主要著作有《五铢钱的化学成份》、《古代应用铅锌锡考》、《中国古代金属化学》、《丹金术》等。

    伍止渊(1896~1966),法名诚鼎,道号陵源子,城内作善巷人。少时患肺痨,久治难愈,始习气功。20岁在宁波佑圣观出家,拜全真龙门二十三代梅宗林为师。21岁入定21日,时间之久,近代少见。民国14年(1925),于湖北长春观考戒,被授予“妙道大师”称号。19年,对诸医无效的肺结核患者施行气功,病人当日止血,2年后不药而愈。次年,在方山下童桥里办追源学社,每周讲授1次气功。2个多月,治愈肺结核患者二三十人。同年在九峰桃花潭畔建小玄都观,任住持。22年9月,县城仓头街大火,伍止渊与许某从上海筹募,置消防车1辆,作公益事业。同年,任委羽山大有宫监戒大师,为八大师①之一。25年,任天台山桐柏宫盟鉴兼住持。
     1949年冬,受当地势力迫害返居小玄都观。多次提议并筹建九峰公园。1957年夏,上海筹建气功疗养院,10余人来黄岩向伍求教气功。1961年,应全国道协会长陈樱宁邀请,赴京出席道教会议,并参加国庆观礼,谢绝陈樱宁挽留在道协工作。1966年8月羽化,终年71岁。伍止渊气功功法,以清静无为、反本归原为主导,继承并创新全真内丹炼养方法,名重一时。童颜鹤发,仙风飘逸,人称“伍大师”,授传百余人,有的成为气功大师和道教学者。伍止渊是县政协一、二届委员和四、五、六届县人民代表。著有《静坐却病生理学》。
    ①八大师,全真道开坛设戒时,扶佐律师传戒的八种职务:证盟、监戒、保举、演礼、纠仪、提科、登箓、引请。监戒是监督律坛威仪。

    周炳琳(1892~1963),字枚荪,上垟乡人。民国元年(1912),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黄岩县中学堂,次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5年,升北大法科经济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全国学生联合会秘书,编辑《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同年夏,与许德珩作为北大学生代表,闻一多、罗隆基为清华大学代表,到上海谒见孙中山。7月1日,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任编辑员,协助李大钊编辑《少年中国月刊》。9年,组织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夏毕业。7月,蔡元培选拔5名优等学生,由上海民族资本家穆耦初资助出国留学。11年,取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
    14年8月回国,任教北大经济系。经李大钊介绍,参加国民党。次年,任武汉商科大学教授。1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武汉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参与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汉口租界斗争。“4·12”事变后,任《中央日报》主笔。次年,任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组织部长。18年3月,为浙江省6名代表之一,出席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北大经济系教授兼法学院院长,河北省教育厅长,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抗战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教授,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副秘书长,主张国共合作抗日。32年,被指定为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同年一次会议上,国民党顽固派通过攻讦共产党的决议案,中共参政员愤而退席。周在会上力排众议,发言斥责政府,会后邀部分参政员去中共办事处慰问。周恩来夫妇设宴欢迎叶挺出狱,邀周炳琳作陪。33年,兼任法学院院长、西南联大区党部筹备委员。次年“12·1”学生运动中,代表西南联大教授会向学生讲话,参加《抗议书》起草和带头起草《呈最高法院告诉状》,代表教授会向当局洽商惩凶及尊重合法的自由,带头起草《教授会告同学书》,并在担任主席的教授会上,通过“劝导学生复课”决议,起着操纵教授会和平息学生运动的作用,得到陈布雷赞赏。35年,回北大任经济系教授和法学院院长,拒绝参加“国大”。37年“8·19”,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周炳琳阻挡军警入校抓捕学生,但又要学生主动去投案和对质。
    1949年春,周炳琳拒绝飞往南京。秋,辞北大法学院院长之职,专任经济系教授。次年,兼任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副部长。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团结委员。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中,抗拒改造,经多方面帮助,作4次大会检讨,8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我的检讨》。同年冬,被选为民革中央委员,后任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1953年,在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号召台湾回归。1956年,出席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次年“反右派”运动中,思想抵触,说“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阴谋”,并叹息“纣之恶,不如斯之甚也!”1963年10月24日卒,终年72岁。何香凝等组成治丧委员会,周恩来、彭真、许德珩等送花圈。周炳琳翻译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法文部分,人民出版社于1962~1978年分5卷内部出版。

    柯璜(1876~1963),字定础,号绿天野人,桐屿乡人。清末毕业于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任山西大学物理教授。时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任山西大学体操教员,与柯结为知友。后柯璜执教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任山西博物馆和图书馆馆长,北京故宫陈列所主任,全国孔学总会副会长等职。
    阎锡山割据山西30多年,遇有重大政治决议,事先与赵丕廉、贾景德、柯璜等人组成的智囊团商议。各省军政要员来晋,由柯璜等接待。抗战期间,寓居四川重庆歌乐山,鬻字卖画。抗战胜利,留在重庆,为艺术教育奔走呼号。1949年春,与美术、教育界知名人士办蜀中艺术专科学校,被推举为校长。1951年,蜀中艺专与西南美专合并为重庆艺专,柯任校长。后艺专并入西南师院美术系,任西南师院筹备主任,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南区美协主席、重庆市文史馆副馆长、政协四川省常务委员。1957年,回山西太原定居,任省美协主席,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政协山西省副主席。1963年11月卒于太原,终年87岁。政协全国委员会、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中央统战部等送花圈。
    柯璜在山西提倡妇女天足和戒烟,以改变社会陋俗。虽执教物理,但相信孔子儒学,出任孔学总会之职,创立宗圣会,办《来复周刊》,撰《孔学十年大事记》。抗战开始后,将天文祥《正气歌》刻石拓片分赠全国军队旅长以上军官。寓居重庆时,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常在云顶寺禅房谈诗词论书画;并与董必武、冯玉祥、马寅初、郭沫若等交往。柯璜在云顶寺四周留下许多书法镌刻,著《历代权奸传》,鞭挞汪伪汉奸。
    柯璜30岁学书,40岁学画,60岁学诗。书法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二张”(张芝、张颠)及怀素草书,每日书写屏联二三十幅,数十年如一日。草书颇具魏晋遗风,遒劲有力,别具一格。50年代,柯璜书写中央领导人的诗词,在各地碑刻,供观赏临摹。晚年喜画山水,落笔草草却布局严谨,逸气纵横。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编印《中国画》创刊号,有古今40幅画,柯在当代人仅有3幅中占1幅。诗作刚劲奔放,洒脱自如不落俗套。柯璜培育出不少艺术人才,是中国享有盛名的书画家。

  张友仁  男,1923年11月生,浙江省黄岩县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在北京大学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大学助教、政治课题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经济学学位委员、《经济科学》编委等职。兼任北京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理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会顾问、《经济学家》学术委员、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荣誉顾问、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等。1982年以来应邀到加拿大、荷兰、德国、法国、丹麦、英国、美国十余所著名大学任教授或讲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散文100余篇、学术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北大恩师》等数十种。获加拿大政府出版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卓越服务荣誉证书,并将传记收入《国际传记辞典》等书中。

  管震民原名望涛,字浅白,浙江省台州黄岩人。生于一八八零年。一九零五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博物科,一九零八年毕业。毕业後任签分部七品京官。弃官,从事教育工作,应山西大学堂鉴督之聘,于一九零九年任山西大学堂教授两年,一九一九年出任河南高等学堂师范教员一年。一九一二年起任杭州官立法政及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等职。一九二三年南渡缅甸,任仰光华侨中学校长,长达五年之久。一九二七年返国任西湖博物馆自然科学部主任。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应槟城钟灵中学之聘,任国文科主任至一九四九年七十岁荣休为止。退休後,钟灵中学董事部还逐月致奉养金,足见其文章道德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肯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件後,管震民与诗友许晓山等筹组“槟榔吟社”。发表诗文多篇,著有“震庵金石”“绿天卢诗文集”及“绿天卢吟草”等。被誉为一代“诗翁”。
  
管氏于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在寓所绿天卢逝世。享年八十三。他任教于海内外著名学府长达五十多年。在宏扬中国文化,遐迩闻名。他毕生贡献于教育,门墙桃李,遍於天下。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