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旅游>>正文内容

黄岩石游记

       在杜鹃花红,桂花飘香的季节,我回到阔别五十年的故乡,参加黄岩中学“五五”届毕业同学聚会。

        聚会期间,组织者怀着极大的兴趣对我说:你知道“黄岩”区名的缘由吗,据说来自西乡的黄岩石。我们准备组织大家去看看,不知你有没有兴趣?我虽生在黄岩,长在黄岩。但直到在黄岩中学毕业,离开故乡,真不知道“黄岩”这个地名还有什么由来。五十年后,回到故乡,能了解此事,对我这个学历史专业,有点考证癖好的人,亦是一大幸事。我怀着极大兴趣,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旅游车载着我们西行。车出黄岩市区,房屋渐渐退去,田园景色扑面而来。道旁是成片的桔林,桔花甜香的气味随风飘进车窗。我陶醉了,久久盯着盛开在绿叶间,繁星般的白色小花。久违了,以盛产蜜桔闻名于世的故乡!

        车行数十里,进入群山中,峰峦竞秀,沟壑纵横,赏心悦目。车依山傍水而行,清新气息透进车窗,令人心旷神怡。隔车窗可闻叮咚水声,可见涓涓溪水在车右流动。山溪卵石为底,两岸砌以石块,平直整齐。溪水清澈,偶撞溪石,翻起白色水花。峰回路转,历宁溪镇,过圣堂村水泥拱桥,车嘎然停止,旅游目的地到了。

        我们这群年近古稀的老同学,相携走入正在施工的溪水中,兴趣盎然地奔向黄岩石。

        黄岩石在黄岩溪水中,四面环水。溪水从马家山蜿蜒而来,自西北流向东南,夹岸有九龙、黄岩两山。黄岩溪流到圣堂村(也叫农林村),突来九十度转弯,向东奔流而去。黄岩石就坐在溪流转弯处,靠近东岸的溪水中。巨石陷沙石中,约半人高,有四分之一的篮球场大小,状似伏龟。石面近暗黄色,凹凸不平,颇多裂纹。老同学们围在黄岩石周围,摄影留念,探问究竟。适逢近旁有施工人员,询之,回答说,石上有“黄岩”二字,黄岩地名即由此而来。我们按工人指点的方向,仔细寻找,固见巨石东北面,隐约似有篆体写说“黄巌”(“巌”是岩的繁体字)两字。字似自然形成,又像好事者所为。再请教施工者,亦不知其所以然。

        在黄岩石旁,环视四周,其间除施工者和南岸几座瓦房外,山下溪边,寂寥无人。石旁流水潺潺,清澈透明。周围苍山叠翠,嘉木美竹,参差披拂。时近立夏,红日当空,仍山风习习,遍体凉爽。

        游归,余兴未尽,翻阅有关资料,知“黄岩”地名之来源,并非出于黄岩石,而出于城西一百余里的黄岩山。南朝《临海记》载:“黄岩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合今一百余里),一名仙石山……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南有石步廊。又云山顶有黄石故名。”近人有严振非等先生写《黄岩山还是黄岩石》、《黄岩山考察记》……都对“黄岩”地名作过考证,认为黄岩地名来自黄岩山,并非出自黄石。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岩县志》则明确记载:“黄岩县以圣堂乡黄岩山得名。”“山下黄岩溪中也有一块黄石,但不是黄岩县名的由来”。

        既然“黄岩”地名并非处于黄石,为何民间又要将它作为“黄岩”命名的根据?猜想原因有四:南宋年间编撰的《赤城记》载,黄岩溪中有五块黄石,被千年沙石掩埋,只剩一块,说明溪中黄石久负盛名;1984年编写的《黄岩县地名志》载,黄岩县名来自黄岩溪中的“黄色巨石”;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上郑乡政府在黄岩溪的黄石旁立碑,刻文宣传“黄岩”区名来自此石;今天永宁江边和永宁公园里各放黄石一块。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老百姓中以讹传讹,遂有“黄岩”以黄石命名之说,也不足怪。

        黄岩溪中的巨石,虽不是“黄岩”命名的根据,但因它在南宋时期就闻名于世。该石又地处黄岩溪转弯处,石巨溪宽,山林秀丽,风景优美,早有“黄石枕流”之称谓。如将此地稍加整理,亦不失为我区一个旅游佳处。

        同游者,参加黄岩中学一九五五届毕业聚会的同学。


作者简介:

        临衡,原名任伊临,浙江黄岩人,现居新疆乌鲁木齐。中国作协会员,教授,著有《苍松傲雪》等长篇历史小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