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战事>>正文内容

严振非:黄岩抗倭

三、风雨欲来

黄岩的地位

    元代,黄岩以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从县升为州。明初,洪武二年复为县。黄岩县地域东西长318里,南北宽142里,包括今温岭和椒江,地域之大居台州之首。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设海门卫指挥使司,需构筑卫城,军令如山,一时石料无备,汤和下令拆除“累世承平”的黄岩县城墙,运抵海门构筑卫城。高2丈5尺,周回5里30步,下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及健跳、新河、桃渚3个千户所。同年六月,设松门卫指挥使司,卫城高2丈4尺,周回9里30步,下辖左右中前后及隘顽、楚门共7个千户所。
    千户所下有百户所,百户以下有总旗、小旗。卫设指挥司1人(正三品),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镇抚2人(从五品),经历、知事各1人。以下设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4人(从五品),百户1人(正六品)。指挥使、同知、佥事及千户、百户,负责防倭、练兵、屯田等事,镇抚是军法官。海门、松门两卫及其下属,各有戍卒2000人,平时屯田,海门卫的军屯田有764亩,民屯田有107亩。
    筑城防倭是一项巨大工程,汤和与方鸣谦从黄岩征集大批的劳力,构筑海门、松门卫城。据保存史志宗谱的茅畲牟怪民《筑城歌》所记:“小儿十四未成童,编夫也入三丁中。阿咸未识门户计,门衰祚薄甘疏慵。国朝有命输三丁,三丁例筑防倭城。万事由来分已定,谁人敢失中军令。输财鬻产倩人夫,运石装泥不辞病。圣恩如天大无外,筑城自为生民计。三丁役一未云多,贫人争奈三丁何。筑得城完如不死,凿井耕田报天子。”诗中记述,每户只要有3个男子,就必须去1人筑城,小儿和病人不例外,劳役沉重,期限紧迫,诗中反复叙述百姓筑城疾苦,如同杜甫的《石壕吏》。这位牟怪民指出“普天之下悉王土,海外小国何足论。倭儿僻居东海陬,岂足为害为蟆蛑?”朝廷发兵跨海攻入日本,便可彻底太平。
    卫所筑城后,接着开辟驿道,这是各政区之间专递文书、军事情报的交通干线,一般宽约2米,沿途设置驿站。黄岩在唐代有台温驿道,宋代有黄太驿道。台温驿道经黄土岭铺(戍浦)、县前铺、路口铺(十里铺)、店头铺、柏奥铺(秀岭)、岩前铺、岩头铺(盘山岭),进入乐清县。黄太驿道自台温驿道路口铺的柳桥分路南行,经桐屿铺、石曲铺、风洋铺,进入太平(今温岭城关)。
    以上两条古驿道,均是每隔10里设1铺,有铺司和铺兵。明洪武二十年,设立海门卫后,黄岩东部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于是开辟一条全长40多里的黄海驿道。从县城经闸门头、山下郎、山头店、埭头、栅浦、葭止,进入海门卫。在县东10里的白石设白石铺,铺司1人,铺兵3人。后又在县东5里增设半洋旦铺(闸门头),又在半洋旦和风水山(山头金)设立烽火台,置烽长1人,烽卒数人,轮流守望。烽火台的布点,以便于相望为准,这两个台,均沿驿道设置在山口高地。烽火台白日升旗,夜间悬灯,配置信炮、火把、铜锣。见三山烽火台发出倭船信号,白日燃烟,夜间举火。驿道铺和烽火台,归属丹崖驿馆,设在县城管驿巷,驿丞1人,馆夫6人。志载:“邑南北为瓯越通衢,而东抵海门,插羽披星递传,络绎不绝。”
    明初的黄岩县、是浙东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清县志评述曰:“黄岩襟海枕山,为闽广吴越之门户,亦东南一都会”,“黄岩翰海屏山,为浙东重地”,“台(州)濒海者四县,而黄(岩)扼其中,海门、金清、松门、隘顽诸海口俱在县境,故台之海,以黄为最重”,“论黄岩之势,不在备西北,而在御东南。黄岩之备海寇,当在海门、金清二港,若纵之入关,则由海门即可瞰城,由金清亦可掠野。”
    明代中期成化五年(1469),台州知府阮勤上奏朝廷,划出黄岩南部太平、繁昌、方岩3乡,设置太平县,海门卫归属台州府。黄岩还有9个乡,地域东西310里,南北60里。旧志又说:“海疆要地各有专司,此邑令(知县)所以无海防之责也。”

复杂的政局

    浙东筑城设置卫所之后,十余年间,汤和、朱元璋、方鸣谦先后病逝。明代初期军事力量较强,卫所城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屡挫倭犯,未酿成大患。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一月,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到了正统年间(1436—1449),塞北蒙古瓦刺部落崛起,时常扰掠边境,朝廷逐步将国防重点北移,边防重北轻南。东南海防日趋废驰,卫所空虚,屯田破坏,水军减少,军队素质低下,难以抵抗入侵的倭寇。正统四年(1439)五月,倭寇入侵浙江,连破临海桃渚、宁波大嵩千户所和舟山昌国卫。史载“寇入桃渚,官瘐民舍,焚劫一空。驱掠少壮,发掘冢墓,束婴竿上,沃以沸汤。捕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过者陨涕。”
    嘉靖元年(1522),卫所兵员只有原先的五分之一,其中包括虚占的名额和老弱病残。战船、哨所仅存十分之一二,戍卒每人每月规定有饷银五钱,经过上司扣除,实际得到只有三钱,平均每天不过一分银子。驿舍损漏,驿马疲瘠。嘉靖二十年(1541)之后,东南沿海倭患剧增。二十四年(1545),给事中袁世荣向皇帝上奏,要求在沿海州县组织团练,训练乡兵,籍名在官,保卫乡里。黄岩以各地大姓为主,招募乡村壮丁年少力强者,由当地乡绅或豪强统率,官府平时不加调遣,也不发行粮,任务是保卫乡里。如遇紧急军情一旦调遣,由官府发给行粮。又在黄岩关隘险地,筑民城、堡寨或土围、木栅等防御工事。这些关隘,主要由乡兵把守,或由县官委托义民、义官、乡长负责。
    嘉靖二十六年(1547),皇帝派右副都御史朱纨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海防军务。朱纨面对“倭常侵掠,滨海奸民又往往勾之”的局面,整顿海防,征调战船分布海门港,禁止船只下海走私,建立保甲制度,搜捕通倭的豪门奸商,杜绝乱源。第二年四月,都指挥卢镗奉朱纨之命,从海门卫发兵,进攻倭寇的巢穴舟山双屿港,擒获海寇首领许栋、李光头80余人,斩俘1千多人。朱纨严惩内奸,力抗倭寇,切断浙、闽官僚、奸商通倭取厚利的渠道。他们便相互勾结,指使两省在京官吏,联合攻击诬陷朱纨,说他杀害良民,冒充倭寇报功。朱纨先是被降级,后关入天牢,服毒自杀。
    朱纨死后,副使丁湛将分布在海门卫的战船40多艘全部遣散,黄岩失去外障,撤备驰禁,于是倭患大作。倭患以浙江最为严重,浙江又以宁波、台州、温州最为严重。台州在宁波、温州之间,倭寇每次侵犯,都以台州为主要目标,台州又以海门为主要侵犯目标,海门至黄岩县城仅40里水路,是倭寇侵犯台州的第二个目标。入侵时间,一般在农历二月中旬至五月大汛期,东北风盛,倭船乘风而来。九、十月为小汛,是小阳春季节,东北风、南风时常刮起,倭船亦可渡海入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