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战事>>正文内容

严振非:黄岩抗倭

五、杀寇守关

防务大调整

    浙东倭患震惊朝廷,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部署一系列抗倭措施。嘉靖三十二年(1553),设立台州兵备道,由浙江按察司衙门指挥佥事唐尧臣(正五品)兼职。兵备道原为按察司下派的台州分巡道(监察区),由按察副使、佥事定期分巡所属州县,其任务除审判决狱外,诸如寇盗不息,邪教不衰,土地不辟,流移不息,教化不行,风俗不美,皆在察核之中。为加强抗倭力量,改分巡道为兵备道衙门,其职责是监督军事,并直接参与军事行为。
    同年,朝廷任命副都御史胡宗宪为浙江巡抚(即巡守抚军之任),负责抗倭军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胡宗宪将浙江防倭军事作战计划上奏,明世宗专门就浙江防倭与大臣商议。朝臣们分柝天下形势,认为京都在北京,而经济重心在江南,“天下财赋,大半取给东南”,倭寇骚掠江、浙一带,影响朝廷的财赋和漕运,因而只能抗倭卫国保民。御史屠仲律就浙江沿海的防倭上奏说:“宜守平阳港,可拒黄花澳;拒海门之险,则不得犯温、台;塞海门关,绝湖江湾,遇三江之口,则不得窥宁、绍。”为加强防倭力量,五月,胡宗宪荐举兵部郎中谭纶(江西宜黄人)任台州知府,并向皇帝要求调抗倭将领。七月,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27岁的戚继光奉旨出任浙江都指挥佥事。
    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月,胡宗宪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浙、福建军务。七月,提升戚继光为宁(波)绍(兴)台(州)参将,驻兵宁波。时黄岩乡兵经三年抗倭战斗损失过半,经唐尧臣、谭纶和汪汝达重新组建,以“良家子”为骨干队伍。一部分加入由谭纶统率的“谭家兵”,转战台州。嘉靖三十六年,谭纶率乡兵在栅浦迎战倭寇,三战三捷,黄岩乡兵英勇善战,再次立功。

诱杀徐明山

    活动在浙江沿海的倭寇,有一股由徐明山率领。徐是黄岩新桥人,出身贫寒,青年时贩私盐谋生,其叔徐碧溪是倭寇王五峰部下大头目,徐明山在其叔鼓动下,投靠王五峰,为麾下的头目。此人心狠手辣又智勇超群,数年取代王五峰,成为寇首,纵横江浙两省海上,流窜内地数千里,甚至野心勃勃自称王位。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五月,徐明山等破黄岩木城,犯下弥大大罪。
    徐明山屯扎海岛,抢掠之余要寻欢作乐。冬春之闲无事,乔装改扮带数名随从,潜入南京慕名访问金陵名妓王翠翘。王原是良家女子,因父陷冤狱,卖身救父而堕入青楼。姿容才调,冠绝一时,各地权贵公子和商贾子弟,争赴南京,以求一见相识。但王翠翘心目甚高,四五年下来,无一人入目。
    徐明山到南京,以大财主身份得与王翠翘相见。王见徐轩昂不凡,挥金如土,非寻常公子哥儿可比,故一见倾心,愿以终身相许,徐亦直言自己身世。翠翘劝明山改邪归正,报效国家,以隋末李靖比作明山,自己比作红拂女,将来图个封妻荫子。徐明山应允,用巨资替翠翘脱籍赎身,回到黄岩老家,此后徐稍有收敛,黄岩倭患时有减少。
    浙江巡抚胡宗宪对倭寇巨魁,采用剿、抚并施方针。一面令戚继光、俞大猷痛击倭寇,一面派人招抚王直、徐明山等。胡宗宪生活放纵,昔日在南京携妓酣饮,原与王翠翘有旧情,得知徐明山对翠翘恩礼有加言听计从,于是赠送黄金千两、缯绮数十箱送给翠翘,并许以归顺封官之愿。翠翘日夜劝勉,婉言时不可失,正是大丈夫进入仕途的好时机。徐明山面对明军的大举围剿,傍徨无计可施之时,就听从翠翘之言,率部向胡宗宪投降。
    胡宗宪带兵到黄岩,接收徐部,将青壮年分遣各地编入明军,命徐明山在县城闲住,不予授职。徐大为不满,时出怨言,欲招集旧部,作倭寇内应。半年之后,胡宗宪再到黄岩,知县将实情禀报,胡宗宪大怒,命徐明山入县衙大堂,不容申辩,下令乱刀砍死。王翠翘抱尸痛哭,责问胡宗宪:“明山降遭诛戮,天道如何?”胡欲将王翠翘遣送南京,王拒绝不受,扶徐的棺材回新桥安葬,悔恨交加,赋诗投海而死。徐氏后人对此事不胜感叹,说:“明山、翠翘茫茫尘劫,不堪回首矣!”

军民守险隘

    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5万多倭寇屯兵栅浦,控制台州战略要地,时常侵犯沿海,严重威胁一府三县安全。这时谭纶已升任浙江按察副使,兵备道唐尧臣驻守黄岩,密切注视倭寇动向。三十八年三月,倭寇重兵围攻桃渚,军情十分紧急。戚继光与唐尧臣商议歼敌之计,戚继光认为倭寇在台州有栅浦、桃渚、新河3个巢穴,以目前兵力难以全歼,只能从北向南逐步将倭寇驱逐入海。向总督胡宗宪提出全面作战方案,得到胡宗宪支持,立即檄文调动兵力。命令戚继光率主力部队解救桃渚,唐尧臣率地方兵和乡兵扼守黄岩,防止倭寇南逃温州,谭纶镇守海门,切断桃渚与栅浦两处倭寇的联系。
    唐尧臣根据黄岩地形和交通特点,与知县张师喜(广西宜山人,举人出身),县丞田钦(湖南桃源人)合议防守计划。他们分析,从栅浦巢穴南逃温州,走台温驿道是一条捷径,巍峨的黄岩城和英勇的守城官兵乡兵,成为倭寇的克星,将会丧师城下,倭寇决不会冒险。如越过黄海驿道白石铺南面的白石岭关,既可避开黄岩县城,又能缩短30里路程,或进入台温驿道的路口铺(十里铺),向院桥方向逃窜,过盘山岭进入乐清县。或进入黄太驿道桐屿铺,向下梁逃窜与新河巢穴会合。白石岭山虽不高路亦不长,但地形十分险要,自古至明代,一直是临海北岸、黄岩北部和海门通向路桥、太平、温州的捷径。明初开辟黄海驿道之后,白石岭成为黄海驿道连接台温、黄太两条驿道的要冲之地,昼夜行人轿骑不绝,军情紧急时,马递、急递日夜接力快跑过岭。早在洪武二十年(1387),设海门卫时,就增设桐屿铺和构筑白石岭关,成为防御的屏障,倭寇几次入侵黄岩,当地乡兵凭关据守,打了几仗。
    唐尧臣决定由知县张师喜守城,自己带数百官兵赴白石关坚守。岭北管、张两姓百姓,扶老携幼过岭向南撤退疏散,两姓乡兵留在关上与官兵一道作战。白石关位于两山之间,宽不过不十余丈,城墙将两边山峰相连,高有几丈,城门狭窄,十分险要。但关上狭小,兵力难以展开,唐尧臣将一部驻扎岭南作预备,保持旺盛斗志,以逸待劳迎战倭寇。
    四月二十日,戚继光率军从宁波到达桃渚,二十五日击溃包围桃渚的倭寇。五月二日,戚继光与谭纶在海门卫合兵后,进攻栅浦巢穴。四日,一股倭寇开始向黄岩方向逃窜,沿黄海驿道拥向白石岭下,企图占领关口掩护随后而来的大股倭寇南逃。早以严阵以待的官兵和乡兵在唐尧臣指挥下,在关上用滚石弓箭,刀砍抢桃。白石关两边山上,百姓摇旗呐喊杀声震天,保护关口两翼安全,倭寇连续几次冲击,死伤累累,在关下遗下许多尸体,终在斗志昂扬的官兵乡兵面前退却。倭寇越不过白石关,急忙缩回从水路退入新河。十日,戚继光收复新河。十一日,倭寇残部从太平县城退入乐清水涨,被戚继光伏击,残部数百人从黄华下海而逃。这次战役,彻底摧毁了栅浦倭寇大本营,黄岩县城倭患减轻。
    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朝廷划出宁波防区设置台金严参将府,任命戚继光为参将,驻守海门卫。同年唐尧臣奉檄在县城建武圣庙,表彰了白石关抗倭乡兵的功绩。白石关保卫战之后,海门卫驻有戚继光部队和胡宗宪的水师松海把总,以及原来的海门卫都指挥司3个军事机关,驻军7000多人,实现了朝廷防倭军事部署。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