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振非:黄岩抗倭
七、上书援朝
抗倭六方略
嘉靖年间的倭患,依靠沿海人民的强烈反抗和戚继光等将领的英勇奋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倭寇平息下去。到了万历初期,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表现出极为狂妄的称霸野心。发出文告给吕宋(菲律宾)、暹逻(泰国)、爪哇(印尼)和琉球诸国,要他们对日本称臣入贡,并声言:“一直超入大明国”,妄图假道朝鲜,“侵中国,灭朝鲜而有之”。当时国内和边疆地区相继出现危险,东南沿海虽然大规模倭乱平被平定,但仍横行海上。宁夏、贵州发生叛乱,东北女真族努尔哈赤控制了大部分地区,明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进军朝鲜顾虑重重。以兵部尚书石星、大学士赵志皋为首的主和派,占有优势并掌握兵权,少数主战派主张“今日御倭之计,迎敌于外,毋使入侵为上策”。经过主战派的不懈努力,朝廷派出军队赴朝鲜抵抗入侵倭寇,取得了胜利。主战派官员中,有一位是黄岩卢明诹。
卢明诹,号西华,黄岩乌岩人(今长潭水库区),生于台州抗倭大捷的嘉靖四十年(1561),于万历十四年(1586)26岁考中进士,是黄岩历史上较年轻的进士。初授官太常博士,28岁升任刑科给事中,这个职务与都察院监察御史相近似。六科指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在皇宫午门前东西两排房内办公。给事中又称谏官,具体任务有三:一是可向皇帝进谏,二是稽查六部百官,三是代皇帝封驳百官奏章。给事中和御史虽是小官,又多是比较年轻的官,要求敢于上疏言事,具有合法的谏诤之权。面对倭寇入侵朝鲜,皇帝对战与和举棋不定,卢明诹上书《抗倭方略》,从政治、经济、主帅、兵力、山川、士气等六个方面分析,提出防倭策略,要求皇帝出兵拒倭于国门之外。明神宗阅了奏章,采纳建议,下旨予以嘉奖。在卢明诹等一班主战派的要求下,派出4万军队援朝,出奇制胜,击败入侵朝鲜近20万倭寇。平壤大捷,取得初步胜利。
奏议免封贡
由于兵部尚书石星主张议和,明军将领宋应昌等人也是主和派,而朝廷又面临国内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容许援朝战争长期持续下去。日本丰臣秀吉在战场上接连失利,使他认识到要想征服明朝是办不到的,要完全征服朝鲜也很难办到。于是向明神宗提出议和要求,其条件是封、贡、市,首要条件是市,与明朝通商。
自嘉靖年间倭乱以后,明廷已完全断绝了与日本的官方贸易,朝鲜也仿效明朝,对与日本的贸易严加限制,这对日本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一大打击。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除了有夺取领土的贪婪欲望外,更重要的是代表正在兴起的商人阶层的利益,要求恢复永乐至嘉靖年间中日贸易经商。而恢复通商贸易,必须先要外交上的承认,要求明朝皇帝对日本丰臣秀吉册封,然后日本向明朝进贡。因而封、贡、市,引起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第二次激烈纷争,“一时台谏部司上疏力争,目无虚牍”。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卢明诹升任户科右给事中,与宁波籍大学士沈一贯、尚书杨守臣等,认为封贡市皆不可实行,会再次引发浙江沿海的倭患。卢明诹力陈石星议和之失,指出册封是空名,丰臣秀吉接受明朝封号,是以明朝与日本通商为目的,“为市故欲贡,为贡故欲封”。卢明诹等人提出,只有倭寇全部撤军后,明军才撤出朝鲜,并考虑封、贡要求。明神宗于是下令“封外要求,即时拒绝”。明军总督顾养谦畏于朝廷两派,疏请孙旷并任总督。卢明诹指出“意在分过,经督并建事鲜”,军事指挥只能有一位统帅。后来在议和时,仍将明军留在朝鲜,对盘据在釜山倭寇从军事上施加压力,但兵部尚书石星仓促将大部分明军撤回,仅留少数驻守汉城。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撕毁和约,战争再度爆发。明军一方面坚守汉城,一方面紧急调动国内川兵、浙兵及各路边境守兵,并以福建、广东、吴淞水师参战,数十万大军在朝鲜战场上,将倭寇赶回国内。
万历年间的援朝御倭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沉重打击了丰臣秀吉侵略扩张的气焰。这是卢明诹等许多主战派坚决主张出兵抵抗,防倭于国门之外的正确策略结果。卢明诹的抗倭奏议及其他奏议共7篇,收集在他的著作《掖垣疏草》中,(掖垣即六科衙门),后人有很高的评价:“皆军国大计,如论经抚互相推诿(指顾养谦与孙旷),及封、贡之误事,后皆验明。”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抗战风云
- 下一篇:纪念抗战50周年-黄岩抗战简史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