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蜜橘板块>> 橘文化>> 屈原橘颂>>正文内容

閱讀與欣賞《橘頌》

 

閱讀與欣賞《橘頌》

 橘頌圖

 橘頌圖

本文解析:

       《橘頌》是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之一:“後皇嘉樹,橘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著名學者、楚辭專家文懷沙先生對《橘頌》寫下這樣的譯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種美麗的樹木生長著;那樹上載負著能服習于我們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這堅定的意志,繁生在絢麗的南國,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轉變的素質,正表現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顏色,潔白的內在,正暗示我們對人處事應該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種多樣的美好的風姿,簡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麼完美!

       《橘頌》實際上述說了一個愛國主義者對自己故土深沉的愛。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過物來表現的,他緣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惡草、醜草比作小人。因此,他總帶著花環,歌頌花,歌頌生命。他不願讓花凋零。全詩正是寄託了這樣的情感,通過對橘樹的歌頌,說明自己的堅貞,洋溢著詩人熱愛祖國的一片精誠。《橘頌》是對一個堅貞美麗性格的肯定,是對一個堅貞美麗靈魂的歌頌。不論在任何時候,都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文懷沙先生畢生研究屈原,“騷音錚錚”,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經歷了巨大的磨難,但愛國之心卻始終不變。這正是我們為之謳歌的屈原精神的內涵。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古老的華夏再度騰飛,而蘊含在歷史深處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必須汲取的偉力之源。今天,我們重讀《橘頌》,旨在從古老的詩篇中獲得新的啟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鑄民族之魂。

       《橘頌》是屈原不朽的作品之一,較集中地體現了他忠貞死節的愛國思想,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完美的統一。前賢今人對此進行了闡幽發微的解讀,這對於我們進一步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疑大有裨益。但我們也看到這些解讀從音韻訓話方面談論的多,從作品主旨方面談論的多,而從作品的寫作背景方而談論的少。孟子曰“頌其詩,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論世也”。知人論世已成為解讀文學作品的一條重要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筆者在本文中將簡要地討論戰國時期南國橘樹種植和橘文化。

屈原

屈原

屈原簡介:

       屈原(約前304-約前278),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


       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


       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責編:曹琴       來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