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手记>>正文内容

《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立论依据

此为蔡荣名遗作之一。

此为刻印的《芙蓉亭诗钞》跋。

    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他究竟是何方人士,真实身份如何,一直是中国文学史和“金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四百年来,众说纷纭,先后提出六十多种说法,但是都因为没有确凿证据,这些说法都只能是一种“猜想”和“假说”,至今仍是谜案。陈明达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从八个方面全面进行了考证,提出《金瓶梅》作者为明朝黄岩人氏蔡荣名的学说。陈明达先生的蔡荣名说与以往各种说法的根本不同点在于他以许多历史资料为依据进行论述,这些历史资料有:(1)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2)王世贞的《弇山园记》;(3)蔡荣名的长诗《弇山行》;(4)《金瓶梅》书中黄岩的历史文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就是《金瓶梅》作者蔡荣名学说的立论依据,下面我们就这些历史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述。
一、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
    查阅《四库全书·弇州续稿 》和蔡荣名的《芙蓉亭诗钞》〈卷首〉都有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但略有不同,分别记录如下:
    1.蔡荣名的《芙蓉亭诗钞》卷首题词记载:

                 赠蔡簸藩先生
    天台蔡去疾千里见访,袖出古文辞为贽,时年二十有四,豪士也。留饮累月,尝醉堕予山池中,赋诗赠之。
    老觉朱弦倍可怜,那能对尔不蝉连。
    名从元礼门中得,酒爱知章水底眠。
    物色要搜瀛海外,风流须问建安前。
    莫夸仙骨天台易,不识丹房二十年。

                 赠文学蔡去疾
    吾怜蔡荣名,不荣龊龊尘世名。
    纵然茂才冠东越,自有微尚依西京。
    吾怜蔡去疾,不去陶陶酒人疾。
    小饮犹倾三百杯,大醉须眠一千日。
    两年两叩先生门,沾沾所见惬所闻。
    袖携天台石,吐作弇山云。
    先生舍身作道民,南斗黯没干将文。
    甕头颇足中山酒,只是无名可借君。

    2.王世贞的《四库全书·弇州续稿》记载:

                赠蔡生去疾
    老觉朱弦倍可怜,那能对尔不蝉连。
    名从元礼门中得,酒爱知章水底眠。
    物色要搜瀛海外,风流须问建安前。
    莫夸仙骨天台易,不识丹房二十年。(《四库全书》1282-218页)

               赠文学蔡去疾
    蔡文学去疾,甫裒,然小试首矣。两岁冬,袖所作贽余,痛饮旬日而别,意欲得余一言耳。沃之酒,歌以送之。
    吾怜蔡荣名,不荣龊龊尘世名。
    纵然茂才冠东越,自有微尚依西京。
    吾怜蔡去疾,不去陶陶酒人疾。
    小饮犹倾三百杯,大醉须眠一千日。
    两年两叩先生门,沾沾所见惬所闻。
    袖携天台石,吐作弇山云。
    先生舍身作道民,南斗黯没干将文。
    甕头颇足中山酒,只是无名可借君。(《四库全书》1282-139、140页)
    仔细分析这两首诗两处记载的不同之处,在《芙蓉亭诗钞》中王世贞赠蔡荣名的第一首诗《赠蔡簸藩先生》有题记,第二首诗《赠文学蔡去疾》没有题记。而在《四库全书·弇州续稿》第一首诗《赠蔡生去疾》没有题记,而第二首诗《赠文学蔡去疾》有题记。第一首诗《芙蓉亭诗钞》里的题目是《赠蔡簸藩先生》,《四库全书·弇州续稿》的题目是《赠蔡生去疾》。两处两首诗的诗文内容完全一样,两处两首诗的记载却有不同之处。我们认为:当年王世贞写给蔡荣名时,都没有题记。第一首诗的题记是蔡荣名五十岁时汇编《芙蓉亭诗钞》时自己添加上去的;第二首诗的题记是王世贞在编写《弇州续稿》时补写上去的。王世贞把第一首诗的题目由《赠蔡簸藩先生》改为《赠蔡生去疾》,说明这时王世贞已认蔡荣名为自己的门生了。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的写作时间相隔二年,在这二年中,蔡荣名就住在王世贞的弇山园内,把他带去的“古文辞”(金瓶梅的初稿)进行修改、整理、定稿,最后献给王世贞,由王世贞负责发行。
下面就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文的内容分别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 《赠蔡簸藩先生》的写作背景和诗文内容
    据黄岩县志记载:蔡荣名(1559~?),字去疾,别字簸凡,路桥人。出身书香门第,习研古诗文,鄙视“程朱理学”的崇尚空谈。中廪生后,诗文不合时宜,屡试不中,遂纵情诗酒,醉中成诗。蔡荣名于24岁至南京谒见刑部尚书王世贞,王世贞是明“后七子”首领,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倡复古主义,却对蔡荣名深为赏识,赠言以勉,留住在府。一日豪饮数斗,醉坠山池,王世贞抚掌大笑,即兴命题,蔡一挥而成《玉杯赋》。月余后辞别,王世贞为之书“豪士堂”,因而吴越文士皆知其名。在《浙江通志》、《台州府志》中介绍蔡荣名时都有“古文辞自许,王世贞延为上宾”这句话。
    《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蔡荣名,明黄岩人,字去疾。少负奇才,以“古文辞”自许,王世贞延为上宾。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与蔡荣名自己在汇编《芙蓉亭诗钞》时为这首诗写的题记“天台蔡去疾千里见访,袖出古文辞为贽,时年二十有四,豪士也。留饮累月,尝醉堕予山池中,赋诗赠之。”的描述意思相吻合。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是明嘉靖万历时期“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首领,在当时文坛上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大的影响力。据《明史·王世贞传》记载:“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向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王世贞的文学观点在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格调为中心的同时,主张“学古入手”,注意“捃拾宜博”、“渐渍汪洋”,要求达到“一师心匠”。认为只有这样,创作文法才能“由工入微,不犯痕迹”,达到“气从意畅,神与境会”的地步。
    蔡荣名24岁首次拜见王世贞时,献上“古文辞”,王世贞看后对蔡荣名很赏识,认为是一个难得的文学奇才。王世贞赠蔡荣名的第一首诗是称赞他二十年寒窗苦读,已经成才。他没有受当时不良读书风气的影响,冲破“朱程理学”、“八股文”和“台阁体”的教条,写出秦汉时期一样的好文章。王世贞从中体会到:只有解放思想,放宽眼界,去除门户之见、等级观念,才能物色到真正的人才。
    蔡荣名当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秀才,为什么会受到文坛泰斗王世贞的如此器重呢?清朝王霓在《芙蓉亭诗钞》序中说:“当是时,弇州方主盟坛坫,执牛耳以号召后进。天下谈艺之士归之如众星之共北辰,如百川之朝宗於海。历下诸子未之或先也。弇州才大而学富,出其门者珊瑚木难、牛溲马勃靡所不有,顾独奇去疾为诗歌以张之,以是知去疾之诗其足令弇州心折者,固自有在。然弇州能得之於去疾,而不能终之於茂秦,岂盛名之下犹未免有忮心耶?不然,何其独厚於去疾也。”王霓认为蔡荣名的文学作品有使王世贞心折的地方。我们认为就是因为蔡荣名带给王世贞看的“古文辞”,是一本符合王世贞的文学观点、有独创精神的好作品,王发现蔡荣名是个人才,把他延为上宾,并赋诗加以鼓励。另外,王世贞看了蔡荣名的“古文辞”(金瓶梅的初稿)以后,认为可以借助这个文学作品的修改,输入他的一些思想观点,按照他的思路进行修改,达到他个人的目的。所以把蔡荣名延为上宾,并安排蔡荣名在他的弇山园里住了二年。这是他们文学创作合作的开始和基础。
    (二)《赠文学蔡去疾》的写作背景和诗文内容
    王世贞这首诗补写的题记,把写作背景写得很清楚。“蔡文学去疾,甫裒,然小试首矣。两岁冬,袖所作贽余,痛饮旬日而别,意欲得余一言耳。沃之酒,歌以送之”。把这题记译成现代语言:蔡文学去疾把带去的初稿,在弇山园修改整理了两年,这一年冬天,把修改定稿的作品献给我。他的这个作品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是首次尝试。送别酒吃了旬日,希望得到我的肯定,我们沃酒盟誓,并写诗送他留念。
    诗文的大概意思:我爱惜蔡荣名的文才,你不留恋社会上的虚名和地位。你是东越出名的秀才,抱着你的志向来到我这里。我爱惜蔡荣名的文才,你并不满足做一个快乐的醉汉,小饮三百盅,大醉一千日。你还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这两年中,我曾两次去看望你,你都在专心致志地修改作品,我感到很满意。经过两年不懈的努力,你已把当初带来的初稿修改、整理成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你放弃了功名,去做一般百姓,但你的才华已经使文坛上最有名望的人都黯然失色。我这里虽然有许多美酒,只是没有名声可以送给你。
    从以上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题记和诗文的内容,综合分析,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蔡荣名24岁那年,带上“古文辞”首次拜访王世贞。王世贞看了他的“古文辞”以后,发现蔡荣名是一位文学奇才,把他延为上宾,并赠诗以勉励他。蔡荣名在王世贞的弇山园中,经过两年的努力,把他带去的“古文辞”(应为金瓶梅初稿),按照王世贞的要求修改整理成完全符合王世贞文学观点和他的要求的文学作品,献给王世贞。王世贞称赞这个作品是文学形式的首次尝试是一种创新,非常满意。于是他们沃酒盟誓:王世贞负责作品的发行刊出,做“流行者”;蔡荣名承诺终生隐姓埋名。
   《金瓶梅》的发行,为什么只用笔名,真正的作者蔡荣名却要隐姓埋名呢?因为《金瓶梅》是完全按照王世贞的要求进行修改定稿的。根据我们考证,《金瓶梅》书中有影射王世贞的政敌张居正的内容,王世贞为了不让世人知道这件事受他指使,故要求蔡荣名隐姓埋名。而蔡荣名为了自己作品的刊出,同意王世贞的要求。双方沃酒盟誓,使《金瓶梅》作者成为文学史上的谜案。现在应该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二、《金瓶梅》与《弇山园记》
    《金瓶梅》与弇山园。乍看起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渊源极深。据学者考证,“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家藏有全书”的《金瓶梅》就是作者蔡荣名“寄跡山中(弇山园)二秋”鼎力打造的。个中缘由,只要细细品味便会豁然开朗。
    弇山园是明代大文豪王世贞的私家园林。邀掇山名家张南阳筑,叠山理水,碧波环绕,亭台楼阁,绿树成荫。此园占地七十余亩,平地起楼台,城市出山林,乃天下胜。其左指长江入东海,右携姑苏控五湖。九州未闻,四海罕见。故而“名在天下”,世誉“东南第一名园。”
    弇山园主人王世贞十分钟爱自己的花园,专门写了《弇山园记》介绍、夸耀自己的杰作。作者自 云“园之中,为山者三,为岭者一,为佛阁者二,为楼者五,为堂者三,为书室者四,为轩者一,为亭者十,为修廊者一,为桥之石者二、木者六,为石梁者五,为洞者、为滩若濑者各四,为流杯者二,诸岩磴涧壑,不可以指计,竹木卉草香药之类,不可以勾股计,此吾园之有也。”作者称:中弇以石胜、东弇以月境胜。东弇尽人巧、西弇时见天趣。月出池中,玉壶充盈。徘徊天隙,银辉射眼。举目四方,百草竞秀,万木峥嵘,古树参天,郁乎葱葱,达到“平地起楼台,城市出山林”的园林境界,足见此园规模之大。《弇山园记》,王世贞洋洋洒洒写了八记,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篇后记。篇幅之巨,亦为园记中少见。
    在蔡荣名的《芙蓉亭诗钞》里也有一篇长诗《弇山行》。这首诗的题记:“寄跡山中二秋矣,其胜不可穷。姑指可名状者,一百五十八境,以长韻收之。夫诸天不减,丈室不增。然不问其足状山灵之色也。”证实蔡荣名在王世贞的弇山园里住过两年。对弇山园里的各处景点也十分熟悉和了解。蔡荣名的《弇山行》事实上就是王世贞《弇山园记》的诗歌版。据史料记载,王世贞直到临终前才把《弇山园记》在内的《弇洲续稿》手稿,托付给吴应麟。说明蔡荣名在写《弇山行》时已经看过王世贞还没有发表的《弇山园记》手稿,《弇山行》是参照《弇山园记》改写的。
    对照王世贞的《弇山园记》,细细品读《金瓶梅》中有些景点的描写,就可以发现:蔡荣名不仅仅借住王世贞的弇山园,对《金瓶梅》初稿进行整理修改,还把弇山园作为《金瓶梅》的有些背景描写的写生地。《金瓶梅》中许多对园林亭榭,花草木石的描写,都隐隐约约有弇山园的雪泥鸿爪。也就是说《金瓶梅》中有弇山园的影子,蔡荣名把王世贞《弇山园记》中的有些内容巧妙地移植到《金瓶梅》中。
    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十回回目就是:武二充配孟州道,妻妾宴赏芙蓉亭。《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十回270—271页:当日西门庆率同妻妾合家欢喜,在芙蓉亭上饮酒。至晚方散。
    蔡荣名晚年不但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芙蓉亭诗钞》,在《芙蓉亭诗钞》中还有一首诗,题目就叫《移席芙蓉轩石上》:
    华轩劇夜蹑高踨,醉后翻憐國士容。
    十载天涯伤市駿,三秋震澤快登龙。
    月含宋苑庭前桂,风度吴山寺裹钟。
    惟有报恩心似石,擬将佩剑讬芙蓉。(卷六5页)
    《四库全书·弇山园记》1282-770:“莲池东西可七丈许,南北半之。每春时坐二种棠树下不酒而醉;长夏醉而临池不茗而醒。游客每徙倚其地辄诧谓余,此何必减王卫军芙蓉池也。余谢不敢当。而会吾乡有从废圃下得一石,刻曰芙蓉渚。是开元古隶,或云范石湖家物,因树之池右。”
    《四库全书·弇山园记六》1282-775:“东北斜上三级得广台是流杯处,其台鑿石为芙蓉屏。石西面脩可五尺余,广倍之,曰云根。嶂得水则杯汎汎由嶂下窦穿芙蓉,度客争取之,至湿衣履不顾也。石芙蓉之水东注一峰下泻於池,怒激狂舞,俨然小栖贤也,名之曰飞练峡。”
    《金瓶梅》中的“芙蓉亭”,《芙蓉亭诗钞》中的“芙蓉轩”,与《弇山园记》中的“芙蓉渚”、“流杯处”、“芙蓉屏”,从诗文的内容看,都应该是弇山园里的同一景点,王世贞对自己园中的“流杯处”,“其台鑿石为芙蓉屏”的杰作非常得意,蔡荣名对这个景点可能也很赏识,也有可能为了取悦王世贞,有意把《弇山园记》的这些内容写到《金瓶梅》书中和自己的诗里。(待续)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21页:“阆苑瀛洲。金谷陵楼不如茅舍清幽。野花绣地。莫也风流。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酒熟堪酬。客至须留。更无荣无辱无憂。退开一步着甚来由,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
    《四库全书·弇山园记一》1282—767:“宜花,花高下点缀如错绣,游者过焉,芬色带眼鼻而不忍去;宜月,可汛可陟,月所被石若益而古,水若益而秀,恍然若憩廣寒清虚府;宜雪,登高而望,万堞千甍与园之峰树高下凹凸,皆瑶玉目境为醒;宜雨,濛濛霏霏,浓澹深浅各极其致,毂波自文鯈鱼飞躍;宜风,壁篁白杨,琮琤成韻,使人忘倦;宜暑,灌木崇轩不见畏日,轻凉四袭逗弗肯去。此吾园之胜也。”
    王世贞的《弇山园记》中的宜花、宜月、宜雪、宜雨、宜风、宜暑,在蔡荣名的《金瓶梅》中改写成“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从用词、语法、内容上分析,疑是《弇山园记》的翻版。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金瓶梅》里的阆苑瀛洲,疑是王世贞的弇山园。《金瓶梅》中的“更无荣无辱无憂,退开一步着甚来由,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这段话疑是作者蔡荣名在王世贞的弇山园里两年创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98回2898页:“经济上来大酒楼上。周围都是推牌亮隔。绿油阑干。四望云山叠叠。上下天水相连。正东看。隐隐青螺堆岱岳。正西瞧。茫茫蒼雾锁皇都。正北观。层层甲第起朱楼。正南望。浩浩长淮如素练。”
    《四库全书·弇山园记四》1282—772:“自此遂陟缥缈楼,取少陵城,尖径仄独立飞楼语,又以洞庭西山岭名名之尺鷃,逍遥不自知其非九万也。此楼是三弇最高处。毋论收一园境中。启东户,则万井鳞次、壁瓦雕甍,織悉莫遁;启西户,更上三级,得台下木上石,环以朱欗;西望,娄水如练,马鞍山三十里而遥,木落自露;北望,虞山百里而近天,日晴美一抹弄壁。名之曰大观台,又曰眥虞榭,眥不及马鞍者志远也。他美略矣。楼之下左降得方台砥平懸崕而下,距天镜潭数十尺,收西山之胜最切,而攝月最先,坐此令人意自远。名之曰超然臺。一峰多嵌空而不能透,曰逗云一峰。俨若垂绅者,曰端士一石;若面首而椎者,曰巫髻。皆臺饰也。楼南稍东得石磴十级而下白云门,又东北十级而下有门曰隔凡,则吾三弇之第一洞天也。”
    王世贞《弇山园记》里的“启东户”、“启西户”、“北望”似变成了蔡荣名《金瓶梅》中的“正东看”、“正西瞧”、“正北观”、“正南望”。《弇山园记》里“西望,娄水如练”,《金瓶梅》中:“正南望,浩浩长淮如素练。”这二处对江河的描写相近。蔡荣名在《金瓶梅》中把“练”改写成“素练”就更加形象。二位作者写景的想象力都很丰富。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54回1456页:“伯爵就把两个食盒,一罈酒,都央及玳安与各家人,抬在河下。唤一只小船。一齐下了。又唤一只空船载人。众人逐一上船。”
    《四库全书·弇山园记八》1282-778页:“稍北则为藏经阁。阁地若矩,四方皆水环若珪。左方稍前,跨为石屋三间以藏吾舟。其一舟具欄楯,羃以青油,可坐十客;其一狭不容席,呼酒網鲜而已。舟行阁前平桥不可度,两堓皆松竹桃梅棠桂,下多香草袭鼻。”
    此处,疑是《金瓶梅》作者蔡荣名,刻意把王世贞弇山园中两只“宝舟”也驶进了《金瓶梅》中,再现弇山园乘船游湖的情景。
    我们通过把《金瓶梅》中有些景物的描写与《弇山园记》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比较,《金瓶梅》中有《弇山园记》里极其相似的内容,弇山园疑是《金瓶梅》里的“阆苑瀛洲”“明贤里”,是蔡荣名《金瓶梅》创作的场所,也是《金瓶梅》有些场景描写的写生地。王世贞逝世后,蔡荣名写过这样的诗句“重登飘渺楼前望,阆苑仙宫万岁期”,不就承认《金瓶梅》里的“阆苑瀛洲”疑是王世贞的弇山园!所以我们认为王世贞的《弇山园记》和蔡荣名的《芙蓉亭诗钞》中的《弇山行》疑是“《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理论的重要的史证资料。据此,似可证明,蔡荣名在弇山园创作的文学作品该是《金瓶梅》。
    三、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中黄岩特有的方言
    以上通过对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的论述和《弇山园记》与《金瓶梅》的比较,可拟定《金瓶梅》的作者该是蔡荣名。
    在《金瓶梅词话》万历刻版本中似有大量的黄岩特有的方言,可从另一个角度拟证《金瓶梅》的作者是黄岩人。在明代嘉、万年间与王世贞有过亲密过从而且能写出《金瓶梅》这样巨著的黄岩文人只能是蔡荣名。下面列举书中一些黄岩独特的方言,以供佐证:
    1.“扫”,黄岩方言“绕”的意思。常用词“扫头圈”是“绕圈子“的意思。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50回1318页:玳安不由分说,两步就扫进里面。
    2.“谁”,黄岩方言,音近“旋”,记音字。哄骗的意思。目前黄岩方言常用的词汇“谁人”,“骗人”的意思。如:“谁死人不偿命”。“谁”字,只在原黄岩县小区域内使用。
   《金瓶梅词话》万历本86回2590页:月娘埋伏下了丫环媳妇七八个人,各拿短棍棒槌,使小厮来安儿,谁进陈敬济来后边,只推说话。把仪门关了,教他当面跪着,问他:“你知罪么?”
    3.“缉”,黄岩方言是用针线缝钉的意思,常用词“缉鞋底”,意思是把用布纳成的鞋底用针线一针一针钉牢。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2回96页:云头巧缉山牙,老鸦鞋儿。
    4.“料”,黄岩方言特有的量词。意思同“绺”。常用词“一料稻杆”。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12回322-323页:你若有本事,到家里只剪下一料子头发,拿来我瞧,我方信你是本司三院有名的好子弟。
    5.“柴”,黄岩方言是挨打的意思,常用词“吃柴”,“赚柴”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20回521页:王箫笑道嗔道:您老人家昨日挨的好柴。
    6.“拳”,黄岩方言特有的量词,短小的意思。常用词“绳拳”“带拳”。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14回368页:花子虚道,可知是我的贴子来说,实指 望还剩下些,自凑着买房子过日子,往后知数拳儿了。
    7.“烟”,黄岩方言指东西变质了,有异味。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12回314页:你就打死奴,也只臭烟了这块地。
    8.“有”,音近于“游”。厮闹。黄岩特有的说法,小孩厮闹叫“有有”。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22回583页:那月娘房里玉箫和兰香众人,打发西门庆出了门,在厢房内乱厮,有成一块。
    9.“汲”,音近“qie”。是“提”的意思,黄岩话提水叫“汲水”。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23回599页:谁人汲得西江水,难洗今朝一面羞。
    10.“家子”,“家”是“嫁”的别字,黄岩话“嫁妆”叫“家子”。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35回926页:正是外头摆浪子,家里老婆啃家子。
    11.“巧”,黄岩方言特有的词义指东西价钱便宜,而不是灵巧的意思。“贱卖”,黄岩叫“巧卖”。讨价还价时说“巧点卖不卖?”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45回1175页:你这屏风买的巧也得一百两银子与他,少了他不肯。那里有哥这等大福,偏有这样巧价儿来寻你的。
    12.“漰”,音近“逢”指灰尘飞扬。黄岩俗语“廿四掸漰壅,廿五赶长工”。即农历十二月廿四这天打扫灰尘。廿五长工就可回家过年了。
    《金瓶梅词话》46回1193页:不防火盆上坐着一锡瓶酒,推倒了,那火烘烘望上腾起来,漰了一地灰起来。
    13.“狠”,黄岩方言意为狼吞虎咽。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52回1384页:只三扒两咽就是一碗,两人登时狠了七碗。
    14.“过过”,黄岩话用菜下酒叫“过酒”,用菜下饭叫“过饭”。互相询问时说“嘎呣菜蔬过过?”。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54回1460页:嚷道:不好了,呕出来了,拏些小菜我过过。
    15.“别改”,黄岩方言特有词义:“别人”。也指变了个人,看到熟人象看到陌生人一样,原来认识的人,眼高不认人了。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65回1840页:我也见这老婆,这两日有些别改模样。
    16.“忽”,音近“huai”。白字,双眼的余光所及。黄岩常说“这人好坏我眼忽着就有数了”。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77回2312页:西门庆忽把眼看见郑爱月儿房中。
    17.“苦丁子咸”。咸得发苦,黄岩也说“苦丁死咸”。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94回2804页:教你做口子汤,不是精淡,就是苦丁子咸。
    18.“来”。黄岩方言参与某一活动的意思,而不是“来去”的意思。例如:张三和李四在棋牌室赌博,开始张三赢了一万多元钱,就说:“我不来了!”李四听后,暴跳如雷高叫:“不来不行!”张三有点怕李四没办法,只好再来下去,结果张三反而输了两万多元钱。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54回1451页:我做主人不来。你们也着东道来凑凑么。
    19.“凹”,黄岩方言音ao,互相打招呼、呼叫的意思,常用词“凹叫”,互相打招呼;“凹来”,叫来的意思。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37回977页:你若与凹上了,愁没吃的、穿的、使的、用的,走上了时到明日房子也替你寻得一所,强如在这僻格剌子里。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还有许多黄岩特有的方言,如:‘噇饭’、‘那笪’、‘小可’、‘呀酒’、‘捱’、‘驮’、‘蒸糕’、‘污’、‘出产’、‘噤’、‘俏成’、‘洋沟里’、‘挷着鬼’、‘打纲’、‘图赖’、‘则定’、‘作死’、‘啾唧’、‘小弯’、‘孤栖’、‘注疑’、‘印色’、‘竹枪篱’、‘粧出去’、‘铜火踏’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论述。在国际作家书局出版的《〈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一书中,关于黄岩方言,有好几篇文章进行了专题论述。
    在《金瓶梅》中这些黄岩方言是否就是黄岩特有的方言?我们认为,黄岩方言属吴语系(江、浙为主)浙东方言区的太平话小区,流行于今黄岩、温岭、玉环的清港、楚门、乐清的大荆、永嘉靠黄岩的一小片地区。这个区域外的人懂得太平话小区黄岩方言的人,就很少了。以前由于交通不便,黄岩方言一直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在我们所著的在国际作者书局出版的《〈金瓶梅〉作者蔡荣名说》书中,有一篇《〈金瓶梅〉作者是黄岩人的重要佐证》,通过崇祯刻本与万历刻本的仔细比较,崇祯刻本删改了许多黄岩方言,有些还篡改了作者的创作原意,有些影响了小说的原有价值。因为万历刻本中有许多黄岩特有的方言,在社会上流传以后,读者普遍认为难懂、难读。崇祯刻本的校勘者不懂黄岩方言,认为是讹误,凭自己的猜想随意进行删改,形成的这个历史痕迹正好证明:自古以来黄岩就有自己特有的方言。如果《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中的黄岩方言是一般的吴语系方言,懂得吴语方言的人就比较多,就不可能出现读者认为难懂、难读,校勘者认为讹误的历史现象。这恰恰说明《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中的黄岩方言是黄岩这个区域独一无二的方言。
    在《金瓶梅》一书中还出现其它许多地方的方言,《金瓶梅》表面上讲述的是山东地面上的故事,所以许多人认为《金瓶梅》使用的是山东方言,就连著名学者郑振铎也认为书中的方言为“山东土白”。《金瓶梅》语音庞杂,的确存在着许多地方的方言,但我们仔细分析《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叙述与描写判若二人,叙述时作者有许多信手拈来的材料,有移植的痕迹,以官话为主,依原样间有其他方言。美国的“韩南”列举了七种来源:1.长篇小说《水浒传》;2.白话短篇小说,尤其是公案小说;3.文言文的色情传奇小说;4.宋代历史;5.剧本;6.流行词曲;7.夹有诗词的讲唱文学作品,特别是“宝卷”(夏志清《金瓶梅新论》,胡文彬编《金瓶梅的世界》,北方文艺出版社,14页)。据粗略统计,全书80万字,移植的就有60多万字,真正作者创作的仅20多万字。这些移植的部分,就夹杂了各种文本里原有的方言土话,所以难怪《金瓶梅》使用的方言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我国最著名、最权威的《金瓶梅》研究专家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对《金瓶梅》使用的方言有很深的研究,确认《金瓶梅》作者使用的是吴语系语言,使《金瓶梅》的作者在北方寻找转移到在南方吴语系区域范围内寻找。黄霖教授对《金瓶梅》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我们细读《金瓶梅》,感觉到作者描写时黄岩话运用自如,非常娴熟。《金瓶梅》的作者如果不是黄岩人,似不可能写出这么地道的黄岩方言。
    四、《金瓶梅》中的黄岩历史名人
    我们还认为,《金瓶梅》作者蔡荣名把黄岩有些历史名人运用各种方法巧妙地写进《金瓶梅》中,他独具匠心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刻画书中人物,知情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人物的原型。
    1.《金瓶梅》中的“方国珍”
    本文作者之一陈明达先生撰写的《<金瓶梅>中的元末起义军领袖方国珍》一文,用黄岩方言识别出《金瓶梅》中的开封府府尹杨时的原形就是黄岩元末起义军领袖方国珍。
    《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第14回364页:差家人来保上东京。送上杨提督贺礼,转求内阁蔡太师帖下与开封府杨府尹。这府尹名唤杨时,别号龟山,陕西弘农县人氏,由癸未进士大理寺卿,今携开封府尹,极是清廉。“杨时”是黄岩话“洋屿”的谐音。“屿”(yu)黄岩方言读(shi)“时、屿”黄岩话同音,“洋屿”原来是黄岩县路桥区的一个村庄,方国珍的家乡就在洋屿村,海上有一座孤山,高度仅30来米,涨潮时为岛,潮退与陆地相连,因此,该村的名字就叫“洋屿”。再说“龟山”,“龟、鬼”普通话、黄岩话都是同音,普通话读“gui”黄岩话读“ju”举;“山、三”黄岩话同音。“龟山”谐音“龟三”、“鬼三”。“龟三”基于方国珍出世的传说,“鬼三”则基于方国珍的为人。
    方国珍五兄弟,国珍排行第三。关于他的出生在当地有一个传说:方国珍的父亲方伯奇以种田为生,农闲时也经常出海,一天,方伯奇在赶往洋屿的路上,救了一只陷于沟坎的乌龟。夜里,伯齐梦见一个黑衣人来谢,说要送他一个儿子。他妻子周氏夜里也做了同样的梦。一年后,周氏为伯奇生下了第三个儿子,这就是方国珍。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洋屿青,出海精”。原来洋屿山不生草木,这一年突然草木茂盛,所以人们说方国珍就是海精灵龟变的。
    传说中方国珍是海精灵龟投生于方家的第三子“龟三”,而现实记载中却是个聪明活灵但又狡猾的“鬼三”。
    方国珍是元末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曾保境安民,招贤纳士,建儒学,兴水利,严刑法,使人们安居乐业,其历史功绩值得肯定。但方国珍大节上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使人不敢恭维,他三次接受朝廷招安,把造反当做与朝廷讨价的筹码,官职越招越大,最后被封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赐爵衢国公。他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一度曾脚踏两只船,因其反复无常,朱元璋曾下书痛加谴责。
    书中杨时的籍贯是陕西弘农人,谐音拟是“善喜哄弄人”,这也正是方国珍这个“鬼三”的性格特点。也拟符合蔡荣名诙谐幽默的性格特征。
    2.《金瓶梅》中的曾考序和宇文虚中的原形——黄岩人曾铣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拟认《金瓶梅》中的曾孝序和宇文虚中,是以明朝嘉靖年间黄岩知名人士曾铣为原形塑造出来的。
    曾铣(1509-1548),字之重,黄岩人,12岁出口成章,父经商结识江都好友,托友携其江都延师授课,落籍江都。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铣巡抚山东,平定刘仪。受命巡抚山西,修边墙,制火器,于浮图谷获全胜。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同年上疏收复河套。总兵仇鸾贻误军机,被曾铣弹劾,削官入狱。权臣严嵩见帝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发动言官上疏收复河套会“轻启边畔”。并沟通仇鸾,诬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嘉靖二十七年一月,夏言、曾铣入狱。曾铣拟交结近侍律斩,妻与子流放二千里。夏言亦遭斩刑。史称此案“天下闻而冤之”。隆庆元年(1567)曾铣雪冤。帝诏赠兵部尚书,谥襄愍。万历中期,黄岩县城建“三边总制坊”和“曾铣节制三棰坊”。今遗故居“曾铣巷”
    《金瓶梅》第四十八回写道:安童……打听巡按御史在东昌府察院住,姓曾,双名孝序,乃都御史曾布之子,新中乙未科进士,极是个清廉正气的官。的确曾孝序是《金瓶梅》中难得的几个好官之一。书中写曾孝序秉公办案,很快查清苗青伙同艄公杀害主人苗天秀,谋夺财产,而西门庆、夏延龄贪赃枉法,放跑主谋苗青的案件。上本参劾西门庆、夏延龄。西门庆通过太师蔡京管家翟谦,指使兵部将参本压下。后来曾孝序又参劾蔡京误国,蔡京将其贬为陕西庆州知州,后来又罗织罪名,将曾孝序除名。百善孝为先,孝序为先,曾孝序拟是曾铣(先)。曾铣父亲是经商的,书中说曾孝序父亲名布,而布是货币名,货币跟经商是否有联系?
    《金瓶梅》第十七回中的兵科给事宇文虚中的原形也拟是曾铣。书中说宇文虚中参劾兵部尚书王鋪,东京禁军提督杨戬贻误军机,致使边关失守,皇上将两人拿下南牢监禁,会同三法司审问。这里说的拟是明朝“总兵仇鸾贻误军机,被曾铣弹劾削官入狱”的事。
    蔡荣名曾在《芙蓉亭诗钞》“庚寅闻极”七言律诗中,借题发挥,为曾铣鸣冤叫屈,并指斥时事,批评皇帝的边防政策。在《金瓶梅》中,拟或蔡荣名用曾孝序,宇文虚中这两个人物,为乡贤曾铣树碑立传。
    五、《金瓶梅》中的天台山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天台宗佛教名扬中外,天台山文化是台州文化的代表。古代“天台”是“台州”的代称,泛指台州各地,并非仅指天台县。因而台州的许多人物、食物,都以天台命名。如黄岩蜜桔,称天台山蜜桔。黄岩人蔡荣名拜谒王世贞,王世贞赠诗称之为“天台蔡去疾”,诗中又有“袖携天台石,吐作弇山云”的句子。而在天台山文化中,济公和尚是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靖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利修缘,出生于浙江天台永宁村,法名道济。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净慈寺。济公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济公貌似疯癫,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歧派第六祖。济公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
    作为台州人的蔡荣名,深知济公和尚的地位和声望,因而可能巧用妙笔,将济公写进《金瓶梅》。上面说到《金瓶梅》作者蔡荣名用曾孝序、宇文虚中两个人物来演绎黄岩历史名人曾铣。书中也同样拟用胡僧和道坚长老两个人物来演绎天台山济公和尚。
    胡僧出现于第四十九回,主要突出他的形象。书中写道:西门庆见一个和尚,形骨古怪,相貌搊搜,生的豹头凹色眼,色若紫肝。戴了鸡鱲 箍儿,穿一领肉红直,颏下头上有一脑光簷,就是个形容古怪真罗汉,目如火性独眼龙。在禅床上,旋定过去了。垂着头,把脖子缩到腔子里,鼻口中留下玉筋来。
    西门庆叫醒和尚,问他是哪里人,和尚回答道:乃西域天竺国密松林齐腰峰寒亭寺下来的胡僧,云游至此,施药济人。西门庆将胡僧请到家里,问他用酒不用,胡僧道:贫僧酒肉齐行。西门庆叫琴童把滋阴摔白酒倒在倒垂莲高脚杯内,那胡僧过来,一吸儿饮之。下酒的菜有头鱼,糟鸭、乌皮鸡、核桃肉,羊贯肠,滑鳅,腌腊鹅脖子等,还有两个肉圆子,一条滚子肉的翼龙戏二珠汤,一大盘裂破头高装肉包子,一大碗鳝面与菜卷,登时把胡僧吃得愣子眼儿。
    以上对胡僧形象的描写,特别是鼻口中留下玉筋来(指鼻涕),显得邋里邋遢。而且云游至此,施药济人,酒肉齐行,这些都很像济公。济公有一首写自己嗜酒的诗叫《酒杯诗》写道:朝也吃,暮也吃,吃得喉咙滑似漆,吃得肚皮壁立直,吃得眼睛瞪做白,吃得鼻头糟成赤。有时汝阳三斗,有时淳于一石,有时鲸吞,有时龙吸,有时效篱之下陶,有时学瓮旁之毕。吃得快,又如月赶流星;吃得久,有如川流不息;吃得干,又如东海飞星;吃得满,有如黄河水溢。
    胡僧接酒“一吸而饮之”,就是诗文中“龙吸”。胡僧酒足饭饱,吃得“愣子眼儿”,就是诗中的“吃得眼睛瞪做白”。
    小说中说的胡僧“就是形容古怪真罗汉”,更是把描写济公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因为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天台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罗汉转世,是真罗汉。
    道坚长老出现于第五十七回,主要突出他作疏化缘的特点。疏,原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叫“上疏”,词义扩大,延伸到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也叫疏。而济公别出心裁,化缘也用疏。为修建被火烧毁的净慈寺,济公写了著名的净慈寺募疏和重建净慈寺疏文,流传于世。而《金瓶梅》中永福寺的道坚方丈,为重修永福寺,也是做疏募缘。济公法号道济,方丈法号道坚,两人音相近,使读者不能不由道坚想到道济济公。
    六、《金瓶梅》中的黄岩特有食品
    我们认为,从《金瓶梅》书中丰盛、精致的江南菜肴,江南特有的主食和糕点,江南酒和江南水果中,拟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法,通过对书中的饮食的分析,讲述《金瓶梅》表面上虽然讲的是山东的故事,但它所展现的生活场景都是江南的。这也拟证作者是南方人。他熟悉南方生活,他有意无意地写出了江南的东西。
    我们还发现,《金瓶梅》中出现了鲜为人知的黄岩特色食品,如《金瓶梅》万历刻本第六十一回1691页:“拿了两大盘果馅蒸糕,蘸着白砂糖,众人乘热,抢着吃了一顿。”这里说的蒸糕,只有黄岩有。蒸糕的工具,不是蒸笼,而是木制的专门蒸糕的叫做蒸糕蒸。蒸糕是用米粉蒸的,米粉的比例大概是晚粳米和糯米各半。米粉的湿度标准是不能成块,太干了蒸不熟,太湿了,上面熟了,板结成块,下面的就蒸不熟了。果馅不是包在蒸糕里面,而是在蒸糕蒸的底部铺上一张蒸糕布,然后把粉倒进去,粉约一寸厚,用蒸糕板轻轻压一下,弄平后在上面撒上自己喜欢吃的果馅,开始蒸。蘸着白砂糖,不是拿糕蘸着白砂糖吃,而是先把白砂糖搅成糖水,蒸糕熟后,不要离锅,拿圆棕榈刷蘸糖水刷在蒸糕上,然后撒上一点玫瑰花屑或者桂花点缀一下,又香又好吃。黄岩人讨吉利,叫蒸糕为庆糕,现在庆糕在黄岩还很受欢迎。
    除了蒸糕(庆糕),书中另一个黄岩特色食品是食饼筒。《金瓶梅》万历刻本第五十九回1608页:“四个小翠碟儿,都是精制银丝细菜,-----然后拿上两筯团圆,如明月,薄如纸,白如雪,香甜可口,酥油和蜜饯麻椒盐荷花细饼,郑爱香与郑爱月亲手拣攒各样菜蔬肉卷就,安放小泥碟内,递于西门庆吃。”第三十七回987页:“又是两筯软饼,妇人(指王六儿)用手拣肉细菜裹卷了,用小碟托了递于西门庆吃。”这两处都说用软饼(荷花细饼)裹卷上各样细菜肉丝,递于西门庆吃。这就是黄岩人食饼筒的吃法。虽然现在的食饼筒,食饼比较大,包的菜也比较多,不像西门庆吃的那样小巧精致,但其吃法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我们从王世贞赠给蔡荣名的两首诗中拟可以看出这样的事实:蔡荣名带着《金瓶梅》初稿拜谒王世贞,受到礼遇和赏识,在王世贞的弇山园里修改整理了两年,把修改定稿的作品送给王世贞,王认为这个作品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首次尝试。我们又把《金瓶梅》的一些景色描写与《弇山园记》、《弇山行》进行仔细的比较,发现其中有极其相似的内容,这说明,弇山园拟是《金瓶梅》里的‘阆苑瀛洲’。‘明贤里’,也拟是《金瓶梅》里有些场景描写的写生地。《弇山园记》和《弇山行》可以拟证,蔡荣名在弇山园修改两年的文学作品该是《金瓶梅》。
    《金瓶梅》中的黄岩历史名人,黄岩特有的食品,天台山历史文化,在《金瓶梅词话》万历刻本中大量的黄岩特有的方言,都充分拟证《金瓶梅》的作者可能是黄岩人。而在明代嘉、万年间与王世贞有密切联系能写出《金瓶梅》这样巨著的黄岩文人拟只有蔡荣名。
    《金瓶梅》作者使用笔名兰陵笑笑生,自《金瓶梅》问世以来,许多学者一直认为“兰陵”应该是作者的籍贯,应该是地名。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用“兰陵”作为地名的地方,找来找去,一直找不到作者在当地的答案。我们写的《兰陵笑笑生之“兰陵”辩》,以逻辑推理方式,论证兰陵笑笑生的“兰陵”不是地名,而是《金瓶梅》中餐桌上用得最多的“金华酒”酒名。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解释“兰陵”二字,似暗合蔡荣名的名字,即《金瓶梅》作者蔡荣名,用笔名兰陵笑笑生自有他的道理:既符合他喜欢喝酒的性格,又把自己的名字作为他自己设计的历史迷案的谜底,可谓用意之妙。
    上述文论确否,望诸行家教正。
 
    参考书目:
    万历刻本《金瓶梅词话》、蔡荣名《芙蓉亭诗钞》、《明史·王世贞传》、夏志清《金瓶梅新论》、胡文彬《金瓶梅的世界》、《四库全书·弇州续稿》、《中国人名大辞典》。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