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人物>>正文内容

生物学家王曰玮

    王曰玮(1907—1988),浙江黄岩人。父王士骏,号吉人,清同治十二年拔贡,先后在福建6个县担任知
县,政绩斐然。官至知府衔直隶州知州,从四品,授朝议大夫。退职后曾任清献中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王士骏育有五子,王曰玮是其幼子。先生童年时,父母双亡,由四哥王璡(分析化学家、教育家,杭州大学一级教授,是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抚育成人。进入中学以后,曾积极参加“五卅”爱国运动等,并在当时学生会中任职。
    192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后转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1932年到上海中央研究院任化学所研究助理,1934年起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助教。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资格。《竺可桢全集》第6卷日记5月13日条就有竺可桢召集德国交流学生委员会确定王曰玮赴德留学的讨论记载。当时,王曰玮赴德的签证都已办妥,连船票都已拿到,因为战争一触即发,王曰玮临时决定取消了出国留学的打算,毅然退掉船票跟随浙江大学西迁。兄长王琎对此颇有微词,在他的日记里留下了其弟谨小慎微、没有雄心壮志记述。1941年因护送家眷返回浙江,次年去浙大龙泉分校任讲师、副教授。1943年暑假回家途中遭抢劫,即留家乡黄岩县立中学任教,并先后任教于县立简易师范、扶雅中学等。在黄岩县立中学任教期间,深受师生爱戴。后来学生回忆道:“我们读高中毕业班时(1946年上半年),缺少物理课教师,这关系到我们高考升学的成败。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王曰玮老师挺身而出,任教我们物理。他教的‘电磁学和近代物理’,概念清楚,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深得同学敬佩。……一位生物学教授改行教另一门学科,而且教得这样好,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要化多大的精力备课呵!王老师并不隐瞒这一点,说明他是多么坦然,多么负责。”
    抗战胜利以后,王曰玮于1946年重返浙江大学担任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思想改造。
1952年当选为杭州市人大代表,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浙江师范学院副主任,1958年起连续当选浙江省人大代表并任民盟杭州大学主委,1962年任民盟浙江省委常委。十年动乱期间,王曰玮受到很大冲击,历经磨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连续2次被推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
    王曰玮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为浙江大学生物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编《植物营养生理学》,与人合编《植物生理学》等多部教材。1956年起任杭州大学生物系主任,1977年起连续担任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成为我国生物学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1988年10月20日,王曰玮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2岁。先生淡泊名利,处处替他人着想。当他得知
自己得了癌症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要给家庭成员添麻烦,不要浪费国家的医药费。先生的儿女回忆说:“在上手术台前,他一再嘱咐,就此一刀,成功最好,如遇不测,不许抢救。手术后,情况不幸被父亲说中,作为子女和医生,我们都竭尽全力进行抢救,为了保持他的呼吸,切开了气管,插上了呼吸机,以至于父亲无法说话,父亲看我们没有按他的要求做,非常着急,他要来写字板和笔,反复地写上了好些个‘亡’字,提醒我们要遵守诺言。看他着急要说话的样子,医生暂时缝合了他的气管。父亲忍着巨大的疼痛,用他最后的一点力气,对着医务人员、对着家属,喊出了响亮的‘谢谢’两个字,就像在课堂对学生讲课一样。和他虚弱的病体相比,那声音响亮的程度简直无法想象。这就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
    著名画家邓白教授曾为王曰玮题诗一首,笔者就借此作本文的结束语:南舍北邻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松树,春风来似未曾来。

 图1:王曰玮教授
 图2:黄中学子欢送王曰玮合影照
 图3:王曰玮赴德签证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