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史学会刊>>正文内容

2009年10月20日第6期史学会刊总第八十八期

主办:黄岩历史学会
编委会:王恒正 牟雷欧 池太宁  王仁文 张永生 於仙海 任金玉 章云龙
主编:王恒正 执行主编:池太宁 本期责编:於仙海

古 刹 瑞 岩 寺

□ 叶明照 林桂琴 李煜熙

    瑞岩寺位于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北洋镇瑞岩村的梅峰山麓,离县城4.5华里。瑞岩其山不高,山石皆紫色,绿林掩映,万树怀抱,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如画。过去很少有人知道瑞岩寺历史上是我国东南名刹,在日本是很有名的,它是日本佛教曹洞宗、临济宗的祖庭之一。千余年来湮没在史书典籍中辉煌的瑞岩寺,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被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振奋和关注。如今已有不少人写过瑞岩寺“史海钩沉,追顾往事”的文章,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事。黄岩确有不少历史文化遗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和后人,这也是一份宝贵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文化的积累和发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
    (一)
    据《赤城志》与《黄岩县志》记载,约在汉代此处就建有一座道院,为“如意道人”所居,还有尼姑庵。东晋时代,涌泉寺开祖高僧怀玉禅师居瑞岩村,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把梅峰山坳谷的旧道院改建成佛教瑞岩寺院,开始他的宣经诵偈活动,佛事与日俱增,香客盈门,距今已近1700年的历史。
    瑞岩寺久负盛名,积满了故事烟云,也折射出无数历史沧桑。
    瑞岩寺经历140多年的南北朝之后,香火一直不断。到了隋代,高憎智顗(智者)大师主持瑞岩寺。智顗后来成了中国佛教主流派天台宗的创立者,智者大师一生建了寺院30多处。至公元846年,发生唐武宗“会昌灭佛”之灾,瑞岩寺也遭受到一次严重的劫难,高僧流失,佛事活动一度中落。宋理宗时代右丞相杜范(黄岩人),在兴善寺小住时,寺院寂寂,僧舍破倒。他在《兴善寺成小绝》一诗中写道:“废寺涤然殿宇空,早寒摧雪撼山风。急投小合成孤坐,拨尽炉灰那处红。”从杜范这首诗中,可见那时的佛教已日趋西沉,或现出了夕阳山外山之象。
    佛教文化是一条动荡的历史长河,主流、支流不断交叉,又不断分化组合。
    曹洞宗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唐末江西宜丰洞高僧良价与宜黄曹山高僧本寂创立的。
    唐景福元年(892),青原派第六代(江西吉安)高僧师彦禅师云游黄岩,传播善宗又居瑞岩寺。据宋代赞宁撰写的《高僧传》“梁台州瑞岩寺师彦传”记载,师彦是闽越人,自幼出家,秉戒无缺,悟性超群,刻苦用功,是一位留诸史册的高僧。师彦禅师在瑞岩寺确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他非常艰苦地进行重建寺院。据《赤城志》记载,师彦在天台宗智顗佛寺的旧址上重建寺院。重建的瑞岩寺是一个大寺院,按原址扩大了规模,依梅峰山而居,正殿坐北朝南,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还有东西配殿,包括僧房、斋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众。
    经过师彦禅师的艰苦重建,瑞岩寺殿宇层层,气势恢宏,晨钟鼓暮,梵音绕耳,僧语云云,香客盈门,佛寺又开始振兴。这时的瑞岩寺有寺产田地5000多亩。乾宁二年(895),唐朝廷赐名“瑞岩”,始有“瑞岩寺”之称。唐末青原派分化为曹洞宗,瑞岩寺成了浙东曹洞宗名寺。
    经过唐末的战乱,社会腐败各佛寺也很混乱。师彦大师努力匡正禅林正气,光大宗门。他按禅寺的清规,参照戒律管理寺院,约束僧人修行和日常生活的仪规,对僧众要求很严格,这在江南是出了名的。宋代普济的《五灯会元》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这部著作中记载师彦定居丹丘瑞岩,“坐磐石、凛若严霜”,“师统众严整江表称之”,形成师彦禅师法系。他的严格管理,一直沿续下来,形成良好的寺风,这对后来的如净,乃至日本的道元等都产生了影响。神禄法师曾是师彦大师的侍者,他有偈语云:“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终日法堂唯静坐,更无人问本来心。”这也是一种超然的意境。
    瑞岩寺在师彦大师主持期间,是一段艰苦卓绝而精彩纷呈的岁月,名师高僧辈出,法派绵延,一批一批禅僧巨匠从瑞岩寺走向各个寺院。仅录入《五灯会元》中的他法派中的高僧,就有南岳横龙和尚、瑞峰神禄禅师、瑞岩师进禅师、如胜禅师、瑞岩法恭禅师等几十人。形成法系的,有师彦的“空照禅系”、如净大师的“默照禅宗系”、“鸿禅法系”、“居禅法系”、“产禅法系”等等。他们在各寺院以法传人,犹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
    传道者是寂寞的。由于师彦在江南佛教界的声望,两浙武肃王钱氏多次召他,“方肯来仪”。但他不愿在京城久留,“终苦辞去”。这个钱氏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后降宋。
    师彦逝后,追忆为“空照禅师”。
    唐人鉴真和尚第三次渡日失败,也曾入居瑞岩寺,筹措后再次东渡。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赐名“瑞岩净土院”。南宋乾道年间,被官居参知政事的投降派、权奸钱端礼(钱塘人)霸占为他家的香灯院,赐名“移忠昭庆寺”。后其孙钱象祖(定居临海)任丞相,上疏复改为瑞岩净土院。
    南宋瑞岩寺由洞山十三代高僧如净(宁波人)住持。瑞岩寺与宁波的天童寺,在禅宗曹洞宗的流派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代又一代的高僧互为师徒。如净住持瑞岩寺,进一步融合净土宗“快速成佛法”。如净是中国的一位禅宗巨匠,他广收僧徒,普施佛法,成就了瑞岩寺鼎盛之时期。据南宗《嘉定赤城志》记载,这时的瑞岩寺有僧人上千,寺产有田3270亩,地950亩,山1749亩,居台州5县362座寺院的第4位,仅次于台州报恩寺、天台国清寺。又居黄岩87座寺院之首位。禅宗史书《续传灯录》亦记载如净住持一事,使瑞岩寺的佛门知名度大增。日本、印度、朝鲜等国高僧慕名而来。日本方面知名的东福寺高僧白云慧晓、爱知县富相寺开祖无外尔然、京都建长寺高僧不退德温、杰翁宗英、慈源、玄志等禅师都先后步入瑞岩寺,还有印度的僧人来参加法会。《五灯会元》第六卷,还记载了“新罗瑞岩禅师”的一段故事,在瑞岩寺的新罗僧人佛学上已有相当的造诣,宋时朝鲜半岛分裂为百济、高句丽、新罗三个国家。新罗大约在今天的南韩,当时黄岩相当开放,有不少南朝鲜商人长期居住,在黄岩经商。据说黄岩城隍庙大门口一对石狮子也是韩国的皇太子赠送的,现在黄岩城关柏树巷宋时叫“新罗坊”。
    嘉定十六年(1225),日本临济宗创始人千光荣西的法孙道元来中国学习曹洞宗佛法。道元先在天童寺结识了如净,他发现如净是个伟大的禅者,在他身上有其它禅者所没有的魅力,这如一道阳光。以后,道元入瑞岩寺拜如净禅师为终生之师,然后得到如净禅师的面授,成为三大弟子之一。如净付以道楷住持的袈裟《宝镜三味》、《五位显决》等。在南宋宝庆三年即1227年秋回国时,如净亲赠《台州瑞岩禅寺语录》。这部书对悟禅有许多精辟见解,这对道元创建“修证一如”的曹洞宗禅义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日本禅宗大系列为经典。道元回国后在永平寺、总持寺宣扬曹洞宗、深得幕府将军的皈依,广泛流行在武士和中下层人民,有信徒680余万人,迅速发展成日本诸教中最盛的一宗。道元还按照如净“回国布化,广利人天,莫往城邑聚落,莫近国王大臣,只居深山幽谷接待一个半个,勿令吾宗致断”的嘱咐,在福井县永平寺、横滨市总持寺创立日本佛教曹洞宗,道元成了日本曹洞宗的始祖,瑞岩寺也就成了日本曹洞宗的祖庭。中日佛教交流史上,来过瑞岩寺的日本僧众不少。仅道元门下访问瑞岩寺的禅者就有8人。
    南宋成淳二年(1266),南宋将倾。白云慧晓仰慕希叟,冒险渡海入宋,被元兵所掳。历经艰辛,方抵瑞岩寺拜希叟为师。希叟在瑞岩寺主持长达19年,白云慧晓在希叟身边求学13年,禅学大进,宗通明治,返回日本后,广开门学,朝野看重,成为日本临济宗一一东福寺第四世祖的祖师。
    史籍明确记载:日本顺德天皇的太子寒岩义尹高僧,他足道元的门徒。寒岩义尹曾两次入宋,第一次在中国待了一年。他第二次到中国是在道元去世后12年的文永元年,即公元1264年,他这一次来中国的目的很明确,携带道元写的《永平广录》共10卷。他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到祖庭瑞岩寺寻找高僧无外义远校正,并请他为《永平广录》写序和跋。寒岩认为,只有瑞岩寺的高僧,遁迹守寂,荷谵佛法,可以校正日本曹洞宗高祖道元的经典。可见瑞岩寺在日本曹洞宗僧众中具有相当高的威望和地位。无外义远认为,道元的《永平广录》收集过广把它压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即《永平禅师语录》,即《略录》。这也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于要校正《永平广录》,日本这位皇太子在瑞岩寺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寒岩归国后,开创了日本大悲寺,并致力于架设大渡桥和填海造田等事业,在日本享有盛誉。寒岩义尹离开尘世58年后,秘宝重光,无外义远在黄岩瑞岩寺校正的《永平禅师语录》,由日本曹洞宗最初刊行,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经典之作,在日本佛教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宋末年,瑞岩寺又出了一位高僧。黄岩人,俗姓徐,幼年落发永嘉广慈院,法名妙伦。后来云游至奉化雪窦寺,谒见无准禅师。师问何处来?答,从天台来。师又问还见石桥么?答,被我一脚踏断了!这怪诞的答案却得到无准的称赞,赐号“断桥”。禅宗问答,“谁要是作正面答复,就说死话,不配作禅师。”(《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断桥禅师“迁居瑞岩、国清、净慈寺等,法徒云集。”(《台州外书·卷五》)。是黄岩籍名播丛林的一位高僧。断桥将圆寂,魏国公使人问曰:“师生天台因甚死?”答日:“日出东方夜落曲。”
    元至元三十年(1293),瑞岩寺了性和尚主持,他募化建造了一座5级6面砖塔,各级各面设壶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初期,曹洞宗分支虎丘派高僧无愠禅师住持瑞岩寺,传播佛法,仍设三问勘,禅流不合即逐出。三关道价日高,江湖英俊趋合不绝。日本闻无愠之名,诚情相邀,无愠固辞日本下聘。于是日本僧人再次前来中国学习曹洞宗佛法,名扬江南。无愠是位诗僧诗宗,日本僧人收录他的一首黄岩瑞岩风景诗:
    山中十月九日雨,树头青子落不住。
    白犬寻踪入草间,惊起竹鸡飞上树。
    这时瑞岩寺上空也呈现异象,黄岩知县袁应祺有诗句道:“夜深紫气横千尺,可是牟尼现重来。”因此,历年来称瑞岩寺是仙山佛国,是让人留连忘返的一块宗教圣地。
    明末战乱佛寺败落。雍正八年(1773),全广禅师主持瑞岩寺,然后他清理田地山场寺产,将寺院恢复至明代的规模。
    (二)
    瑞岩寺不仅风光秀丽,并有着很多的名胜古迹。如日月朝阳、七星照月、放生池、惺惺石、大泽塘、净土寺塔、飞水岩百丈飞瀑、滴滴泉、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当山宝庵若禅师塔墓碑、上马石、方丈坑、百步峻、上官堂、塘头庵、下官堂等古迹久负盛名。其中中国十大名泉之一的瑞岩滴滴泉,泉水澄泓,甘洁宜茗,水流甚缓,被《中国茶文化》大词典记载。南宋朝廷官员谢汲游览瑞岩寺后有感而发,即兴而作一首赞美滴滴泉的诗:“滴沥来无尽,秋声杂水声,纵观深省后,一酌更清心。”诗人沈潦浏览滴滴泉后倾情泻笔:“己恨初年不学仙,老来何处更参禅,雨风摇落岁事晓,卧在高岩看落泉。”宋黄岩县令王然颂之:“庵前滴滴泓泉水,流出心源嗣祖风。”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台州期间,游遍黄岩的名山古寺,他在1174年黄叶满地的秋天寻访过曹洞宗名寺--瑞岩寺,并赋诗一首:
    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阁郁崔嵬。
    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蒙昼不开。
    这些优美动听的诗篇,道出了诗人的真诚善感,是对瑞岩寺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的真实写照。
    清咸丰十一年(1861)11月,太平军与民团激战义城岭,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瑞岩寺毁于战火,从此一蹶不振。山谷复归沉寂,只有空谷流音,起伏松涛,殿基断墙,蔓草荒烟,残阳孤塔,诉说不平凡的过去。同治九年(1870),民生堪苦,僧众不以慈悲为怀,反而不守佛门戒律,黄岩知县孙熹一怒之下,废寺逐僧,将瑞岩寺改为瑞岩义塾,寺产充作校产。至此,曹洞宗名寺、祖庭成为历史陈迹。
    但广大民众、社会各界和日本曹洞宗、临济宗的僧众,至今仍憧憬、寻觅瑞岩寺的昔日辉煌,日本朋友寻访祖庭瑞岩寺的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信教者曾四次到过瑞岩寺,给遗址照相,还带去了瑞岩寺院里的净土,曾有几个研究宗教的日本学者也到黄岩寻访瑞岩寺,他们还寻找皇太子寒岩义尹的足迹,朝拜日本曹洞宗的祖庭一一瑞岩寺。由于寺院被毁,这几个日本学者只得怅然而返。
    1998年,日本临黄友好交流协会会长,日本临济宗福岛庆道一行来过瑞岩寺,2005年4月中旬,他又第二次组团来瑞岩寺朝拜,他们对瑞岩寺在原址上重建表示由衷的的欣慰,希望瑞岩寺能够尽快恢复原貌。他还表示:今后他还将带更多的日本朋友前来参拜,让他们了解瑞岩寺是日本临济宗、曹洞宗的祖庭,更多地了解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交流中日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发展中日友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他们还打算为白云薏晓禅师在瑞岩求学处立纪念碑,恢复瑞岩寺的历史禅宗地位。
    在共产党和当地政府正确对待宗教政策的感召下,古刹瑞岩寺有幸。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北洋镇人民政府于1999年12月报经黄岩区宗教局批准,在退体干部金素娥等的鼎力相助下,近年来,瑞岩寺附近的村民、企业家开始对瑞岩寺进行募化重建。荒废了130多年名扬国内外的名刹--瑞岩寺于2001年9月间在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日本临济宗福岛庆道僧人获信后汇款赞助支持重建瑞岩寺祖庭。至2002年底,第一期工程大雄宝殿建成完工。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8.2米,5开间,总面积为668平方,造价78.8万元,全部由民间筹资建造。
    (三)
    瑞岩寺原寺院虽已被毁,但仍有不少人问瑞岩寺鼎盛时期的寺院规模到底有多大,由哪几个部份组成?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们于2009年7月11日,冒着似火骄阳,在金素娥女士陪同下,又一次去瑞岩寺调查研究鼎盛时期瑞岩寺寺院旧址的规模是由哪几个部份组成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潘秋季、村委会主任池文兵都来积极参加实地调查,还请来对瑞岩寺情况比较了解的近90岁高龄的阮孟勇老人家向笔者们介绍情况。然后,一处处踏访寺院旧址,调查它的组成部份,对整个寺院组成部份共占地面积也作了计算。虽然寺院被毁,但寺院的旧址和组成部份的土地仍一分不少地存在。只不过大部份寺院的旧址已被80多户人家盖上民房住宅,一部份被种着农作物,这就为日后重建寺院在拆迁上带来了一项困难。但村民们知道瑞岩寺的历史地位后,他们对拆迁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据推测,进该寺院得先经过一道山门。山门的右边是一座长街头山,左边是一座祖师坟山。这两座山犹如两道绿色高墙,阔向平均上百米,长度至寺院前僧人的练武场,共长达330多米。左右两边各建有数百间僧舍,中间是人、马行走的行道,其面积是40亩,即2640多平方。天桥前僧人的练武场,其场地面积是7亩,即460多平方。梅峰山的右边一条叫水后门溪,流入整座寺院前天桥下的小溪,左边一条方丈坑溪,然后这两条溪流合二为一,再流向山门前的一条小河。小河上建有几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终年不息。这就是我国佛教典籍中记载的瑞岩寺著名的“十里水西流。”
    过天桥至梅峰山麓,里而是一个圆形的山谷。这个山谷经丈量共18亩多土地,近12000平方。瑞岩寺的寺院就建在林涛溪声,兰幽草绿,风景如画的梅峰山山脚的圆形山谷中,坐北朝南,翠竹丛林,华盖如伞,好一派江南山乡优美风光。
    走过天桥便是天王殿,过天王殿有一片空地,供禅男信女敬香点烛,后面是大雄宝殿。2002年重建的大雄宝殿,殿堂里雄坐着高大的释迦牟尼大佛像与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交相映辉,其场面仍十分壮观。这座重建的大雄宝殿就是按原来的大雄宝殿旧址新建的。大雄宝殿后面是三圣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的右手边是钟楼、禅堂、药师殿、藏经阁,外面是厢房。大雄宝殿的左边天桥外是养马场,天桥里是鼓楼、斋堂、地藏殿、法堂阁、方丈阁,外面是厢房。梅峰山上的杨柳堂、土地堂、上桧堂、下桧堂、三官堂等原来也都是僧房。
    原来的瑞岩寺是红墙、白墙绿瓦,苍松翠柏、殿宇层层,布局严整、错落有致,宏敞开阔,正殿配殿组成对称,场面颇为壮观。
    瑞岩寺的寺产,据宋嘉定年间《赤城志》记载,鼎盛时期的瑞岩寺有田地山林近6000亩,涉及到杨岙乡、乌岩乡。其村则涉及到杨恩村、横料村、联丰村、麻车头村、杨岙村、上朱村、瑞岩村等10多个村。
    本文如有不确不实之处,敬请行家及知情者教正。    (附瑞岩寺原旧址示意图) 

百年烟店--牟万丰

□牟直

    烟草,古称“淡巴菰”,原产西印度群岛。明万历时移植福建漳州、莆田等地。清代吸烟之风更盛,杭州宓大昌为本省较早闻名之烟店,本县万丰烟店亦有百余年历史。
    清道光年间,黄岩城内行书巷牟某和东禅巷管某合伙到杭州宓大昌烟号学习烟草加工工艺,艺成后,在本县城内大井头开设“万丰”烟号,后因故管某退股,牟单独经营,并名“牟万丰”,后传至牟玉如当老板范围扩大,全省闻名。
    牟玉如去世后,烟店由其子伯雨、仲涵继承。民国二十年起,兄弟俩商定,以五年为期轮流当店主,利润亦归轮值者所有。但要承担祭扫祖基的开支,对祖上雇用的职工也不能解雇。
    “牟万丰”烟店之所以百年不衰,最主要的是商品坚持优质和经营管理有方。一是店内人手健全,老板之下设经理一人,负责处理全店的日常事务。外间是营业部,设先生(营业员)若干人,学生(学徒)若干人,承担商品的批发和零售。里间是加工场,设老司头(工人)若干人,徒弟(徒工)若干人,负责商品加工业务。并设有厨倌,承担该店全体职工的用膳。外勤采购人员由经理临时指派。会计、出纳不另设,由经理兼任。临时雇用的拣选烟叶工,由里间负责人管理,随时雇用随时解雇,实行计件付酬。二是商品坚持优质。继承祖上向宓大昌所学的刨切技术和配料比例,不准偷工减料。在烟叶选用上要存放一年以上之陈叶,不得参用新烟叶。在制作和配料上,要求精心制作,精心配料。制作“香元奇”,配料必须向上海采购西藏产的檀香木粉;其他品种配料必须向广州采购的兰花香粉;“松阳”烟的制作,必须用松阳县采购来的烟叶,配制时加菜油或茶油,压净烟叶液体后再刨成如牛毛一样的细丝,故亦称“牛毛烟”。三是经营作风继承祖上“商品优质,薄利多销”之宗旨,不准出售多水份、发霉变质、无香味的商品。如商品出店后不合格的可调换,包退还洋,坚持顾客至上,守信誉,坚持商品量足、质高的传统。四是思想工作。老板和经理对本店职工的生活和疾苦也很关心,职工以店为家,尊称店主为家长。如发现职工之间意见分歧,就暗中调解,把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由于老板善于做人的工作,故“牟万丰”烟店百年余来加工场和营业部紧密配合,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从未有脱节。其次是礼节制度。外间学徒,里间徒弟如录用进店,必须择其吉日,进店这天先向本店供奉的“财神爷”和“土地爷”行跪拜礼.再向经理行跪拜礼,行过此礼后,称经理为“先生”。学艺期三年,不得解雇。届满后一般均晋升留用。无偷盗等重太错误行为,可永久留店。外间营业人员,见顾客临门要笑脸相迎,答复顾客询问,做到有问必答,耐心介绍商品,百拿不厌。对于来店拆兑赊销之客商,免费招待一宿三餐。还有该店为了招待顾客,在营业房右侧柜台外设置一张可容十人坐的长凳,旁设一橄榄形石槽一只,槽内长期缓燃锯末粉,是供顾客免费品尝各档烟丝用的,并请品尝者提出意见。面对一些光是白吃而不选购者亦以礼相待。正因为该店宗旨正确,经营有方,在群众和同业者中影响很大,故台州六县酒烟杂货商贩,云集向“牟万丰”烟店进货。该店对于本县西乡和临海县前来采购的,再行薄利,优待供应。并在路桥、海门开设“牟万丰”分店。
    “牟万丰”烟店生产的主要品种有:香元奇、粗金奇、细金奇、陈奇、松阳(老虎烟、牛毛烟)、次副松、粗烟等。其主要原材料采购自新昌县和松阳县。而新昌烟草产区把一档优质烟叶首先供应给“宓大昌”和“阜万丰”。牟老板亲自出马,驻地采购。辅料大多从上海和广州采购。该店营业额每日零售一、二百元,批发五、六百元(银元),保持百余年不衰,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并入“城关酒烟商店”而告结束。“牟万丰”烟店,其经营管理之经验,坚持质量,薄利多销之宗旨,优良服务之作风,能使职工团结一致,视店为家,这些均可为我们现今建设所借鉴。

“机器人”昏倒了……

□ 王禄鑫

    兴建长潭水库时正处于大刮“三风”(瞎指挥、命令风、强迫风)和整风出于劲的大跃进年代。
    那时的整风是一种刺激人们精神最强烈最有效的刺激素。使长期荒凉寂寞神出鬼没的长潭茅坦变成了红旗似海、人心鼎沸的汪洋。所谓民工实是日夜搞苦战的机器人一一只要心在跳,还要力争高功效。
    建库先建桥,1958年11月22日,工地党委下令,“苦战四昼夜,力争超前完成。”建长达50米,宽6米的钢筋水泥大桥。一是任务繁重,条件是深水作业,岂不是瞎指挥!要在深水中搞桥墩,先挖后抽水再可浇捣基础,但强迫命令对抗不得,只好接受拼命干!抽水机手胡颂清、张桂行、金仙坤、茅国芳等同志,以忘我劳动的实干精神,经八昼夜连续作战,计192小时,没打瞌睡,没哼一声苦。带病坚持的张亨友在机旁坚持六昼夜而昏倒了,他被急救起来后,还不肯离开工地,他坚定说:“只要找还有一口气,还要坚持到底!”正在这时刻,抽水机不随人意,它不吐水了,在深夜零下2度的气温条件下,他们跳入深水中查接水管。经一小时工作,才使抽水机转为正常。如此拼命地干,也已超过四昼夜的两倍时间,于12月3日终于完成任务。
    又如在挖第一道截水槽的战斗中,男女老少都激烈奋战。宁溪民工团进度最快而获得第一面红旗,工地指挥部提出“学宁溪,赶宁溪,超宁溪”的口号,关键是时趋粮食困难时期,宁溪民工有番莳干可饱肚,干劲也足,所以宁溪团为了保先进,树雄心,在11月11日夜,正遇冷空气南下,寒风入骨,实使人难受,但任务难以完成,必须将黑夜当白天,寒冬当好天,大干一通宵,一昼夜抵两天。因此,在团政委阮孔来同志带领下,75人组成一个水下突击队,一跳下水就感到一阵寒心,但他们振作起精神,使劲挥锄,在深更夜半,抽水机声、锄头击水声、响亮的“嗨哟干呀”、“保红旗一来呀”的呐喊声汇成了雄壮的交响乐,震荡在山谷灯海之中。英雄斗无不胜,壮士攻无不克,在队长蒋正富带领下,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女尖兵队长带着姐妹们在深水之中干劲一鼓再鼓与水下十勇士比个高低,战斗越战越猛烈,战士越干越欢腾,身在冰水中,但头上汗直流,幸好有南下的冷空气为他(她)们调和激战的精神和解除闷热。在沸腾的“战场”上,有的说:“天冷冷不了钢铁战士火热的心”;有的说:“水深淹没不了我们水下十勇士的干劲”;有的说“冰冻和刺骨的寒风动摇不了我们女机器人的决心!”天亮了,我们宁溪团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而夺得第二面红旗!

平原姑娘嫁上山

□王禄鑫

    黄岩有句古话:“山头人勿如垟下狗,有吃无吃平路走。”宁溪是个山区,如富山乡是山头之巅与永、乐、仙交界。1959年至1962年,粮食困难时期,粮票卖八元一斤,红萝卜卖一元一斤,那时我在城关中心任教,原月定粮31斤降到28斤,用白蟹刺根碾粉做糕作食堂食品卖,校园里种有美人蕉,我和罗邦达老师先将美人蕉的茎叶作菜吃,再将块根和须根做菜充饥。那农民更不必说了。那时,山头上的山场广,荒年可开山种粮,山农日子可过。比如联丰乡的上桧村,是被八座大山包围的山村,地形象个罐,故称“状罐”,但人们写作上桧了。上桧村交通极不方便一一到牌门要走过界牌岭,到上垟赶集要翻过黄土岭,到小坑要过下方岭,到宁溪落市要越过竖空岭(又名伤心岭),到联丰乡开会或盖公章要爬上朱吉山岭经过道肠岗再落岭,若要挑柴送长潭去卖又要过石花岭。如此山村男人娶亲难,1954年,我是个宁溪街上人,又有半百多亲人在台湾从事党政军工作的正宗台属,到这山村方深荣家招进合,哪有女人会嫁到这样的山村里,姑娘不愿进山村。
    土改后,椒江洪家和路桥等地的农民田多耕牛少,他们在春耕季节到上桧山村里租牛,秋收后去山村交租牛谷,家户粮食富足,一遇久旱缺粮,他们就到山头农家借番莳千,借100斤番莳干还100斤谷。1958-1959年就是宁溪许多山村农家也缺粮去山头借番莳干而还谷,那平原农民借粮更难。开始时,妇女为了丈夫和儿子活命,自己“嫁”到山里只要两三百斤番莳干就愿意,粮到家女人才动身去;有的将十七、八岁的女儿带到山村许配,双方面谈,一个姑娘调换三百来斤番莳干。那时,上桧山村里众多大龄青年都能配上好姑娘。宁溪边远的决要村,住宿在路廊里的一老太和一个大龄驼背的儿子相依为命,碰上大旱年,老太的儿子也以“高价”番莳干娶来了一个漂亮姑娘呢!
    长潭水库建好后,淡水冲咸水,路桥洪家农家变财主,姑娘也会嫁上山。一天,笔者走访富山方岩岗,一位老太对我说:“何时平原姑娘会嫁上山,我的孙儿不会做光棍了。”

谢祭酒垂钓收义女

□谢官宇

    谢老辞官回家后,正是无官一身轻。他的爱好和乐趣有三:一是酷爱读书,活到老学到老;二是交游,人要活到九十九,必须广交好朋友;三是垂钓,既陶冶生活情趣,又呼吸新鲜空气。
    一个秋阳的上午,他头戴竹帽,身穿毛光长衫,脚穿布鞋,俨然是个老学究的打扮。带着些许鱼饵,提着渔篓,背着钓竿,迎着秋风拂拂,在离家不远处的池畔垂钓。
    他不忍杀害小生命,钓的小鱼,随钓随放。钓的大一些的鱼,路上遇友随送,共享日日有馀(鱼)之乐。日近晌午,见渔篓内的鱼装得满满的,自己的腹内已是空空的。远处无有熟食小铺,又无零食小店,鱼儿不时上钓,舍不得走开。
    迎面来了个村妇,约莫30来岁,脸蛋红晕,身材苗条,提着竹蓝,上盖毛巾。谢老心想,可能是夫郎在田间干活,给送点心的。村妇走近了,篮子的毛巾上冒着热气,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谢老因肚饥口馋,早已垂涎三足。“嫂子,你这篮子里送的可是点心?”谢老问。
    “是,一碗清水面,给我男人的点心,他在田垟干活,中午吃饭回来得迟。”村妇答。
    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更勾起谢老的食欲:“我早点吃的少,日近响午了,肚子饿了,近处又无小店、小铺。不好意思,你的点心,可否让我吃上几口,我给你些钱或几条鱼,好吗?”
    村妇说:“出门人有难处,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吃几口无妨。”遂递上这碗面条和筷子。
    谢老见里面有鸭蛋丝、肉丝、笋丝,一下子三下五去二,吃个空碗朝天。用手巾抹抹口角,很高兴地连声说:“好吃、好吃。”见嫂子眼角泪水顺着两腮滴下来,不禁便问:“嫂子你怎么哭啦!心疼吗?我给你些钱。”顺手从衣袋里摸出一些碎银给她。嫂子:“我不要钱。”谢老从鱼篓里摸出几条鱼相送,嫂子亦不要。她说:“我不是为了一碗面。”谢老:“那你为了什么?请你回家再烧一碗送去,怎么样?”嫂子哭得更伤心了,谢老看呆了,紧问:“嫂子,你有什么难言的苦衷,竟使你如此地伤心落泪?可否如实地告诉我,也许我能为你帮上忙,做点什么。”嫂子见眼前的老人是一位善良、诚恳的老先生,就毫不掩饰地诉说自己的苦衷:“我从小父母双亡,10岁那年被姑妈收养。她家也很穷,11岁时无奈将我卖给老大家做童养媳。老大是我的夫郎,长我12岁,是个忠厚朴实,说一不二的男子汉。他有勤劳俭朴的双亲,和两个正在读书的弟弟,两个幼小的妹妹,全家连我8口人度日。原是个佃户人家,日子过的还好,我总算有了饭吃,有个安定的家。夫郎老大27岁时与我成亲,待我格外亲切、温柔体贴。常劝慰我:‘你无娘家可亲,我不怜你谁怜你。’婚后两年生一子,因为是闰年菊月生的,取名闰菊。长相好,粗眉大眼,五官端正。读书也好,先生夸奖他心灵手巧,乖巧伶俐,活泼可爱,人见人爱。公婆待之如掌上明珠。
    两个叔叔读书上进,先后中了功名做了官,两个婶婶是官太大。妯娌关系口是心非,她俩瞧不起我。老先生,凭我这样的处境,我能回家再烧一碗点心送去吗?”
    谢老:“听了你的身世诉说,我深有感触。你不是从小失去双亲吗?不如我做你的义父,你做我的义女,此后你可常来我家走走,和义父亲亲,好吗?”
    村妇:“我哪有这份好福气啊!”
    谢老:“今天,我吃了你的面,这就是缘份,这就是福气,做我的义女,你愿意吗?”
    村妇:“你真的不嫌弃我这村姑,收我为义女吗?”
    谢老:“真人面前不说假,我喏大一把年纪了,会轻易地开玩笑吗?”
    村妇:“爹爹在上,受女儿一拜。”
    谢老连忙扶起她,亲昵地叫:“我的好闺女,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秀英”。
    “秀英,从此你有爹爹可亲了。”即从身上拿出一只玉佩,交给秀英说:“这是一只很珍贵的玉佩,送给你,你要珍藏好。如有事,就凭它到太平桃夏村来找我,会有人引你见我的。”
    秀英手接玉佩,小心翼翼地藏在身上,再拜爹爹告辞回家了。
    当日午时过后,老大回家吃午饭,满脸的不高兴。但他性格柔和,没有发什么火,只是轻责妻子:“日过午后,肚子饿的咕咕叫了,不见你送点心来,是不是太忙啊!”妻子慢条斯里地叙述:“上午我继拜了一位义父.从此我有娘家可走了,你也有义外公可亲了。”即将一只亮晶晶的玉佩,小心地轻放在饭桌上。
    昔日,隔江隔山,交通不便,鸡犬相闻,人们大多老死不往来。自从谢老父女分别后,也多时互不走动来往。
    若干年后,老大的父亲做六十大寿。亲友登门如市,送厚礼祝寿,有春篮担的,有串箱扛的,好不气派。惟有长房老大,无四亲六眷,冷清清地。妻子回忆说:“我们不是有个义外公吗?他临别告我,如家有大事,凭玉佩去太平桃夏村找他。”于是夫妻俩心血来潮,差儿子闰菊,带玉佩和请帖去找外公。
    翌日,闰菊早起,带些干粮上路。30多里,未到晌午就到了桃夏。一问,就有一位老人领他去见外公。
    闰菊即上前递上玉佩和请帖:“外公,有这位热心的老伯伯领路,我总算见到您啦!”
    谢老见玉佩和请帖,喜出望外,拉着外甥王进厨房用餐,问长问短,问个不休。见请贴,亲家爷的寿辰日期还有三天,把闰菊留了下来。
    明日早起赶路,外婆为外公整理行装一一一只包袱,包内放着谢老的一双龙头靴,还有给义女的大绸衣料,这一老一少与外婆分手上路。
    闰菊去请外公三天了,不见回来。家里人心急如焚,老爷爷更焦急,责怪老大夫妻:“你们事先怎不跟我说一声,叫个人陪他去,不就放心了。”
    老大:“我这个外公,是秀英路上继拜来的,不知能找到否?阿菊已是16岁了,30几里路,一个读书识字的聪明孩子,怎会走失?我想今天是老爹的寿辰日子,阿菊早晚会回来的。”
    老大的话音刚落,阿菊身穿一身新的浅蓝色长衫,提着一个包从大门口进来了,众人高兴地喊:“阿菊回来了。阿菊回来了。”
    闰菊:“爹、娘,我回来了。”即递上一包,便扑向娘的怀抱里。
    娘:“我们真盼急了,外公呢?”
    菊:“在后头,就来了。”
    老大俩夫妻和阿菊忙去大门外迎接外公。
    秀英忙迎上去,亲昵地唤:“爹,您好,辛苦了。”
    外公从怀中取出一对红寿烛递上:“红烛一对特来祝寿,以表敬意,望乞笑纳。”
    阿菊即把外公迎到自家的小院子,送上人参茶:“外公,请用茶。”
    午后稍事休息,秀英给爹洗澡擦背洗脚。边洗边说:“爹,您来作客,怎不穿新衣呢?”“衣服只要整洁就好。”他爹回说。秀美接着说:“您老一把年纪了,怎不坐轿子来啊?”“一人坐轿子,两人做牛马,怎过意得去?还是走走锻炼身体,心里踏实啊!”
    晚上,寿宴开筵,中堂独脚金鸡的大圆桌.10个座位落座者尽是高官、长辈、送重人情的贵宾。其住首该是三者兼有者,可推来推去,最后老大的外公居然堂而皇之地落了座。众贵宾无不骇然,“凭什么资格坐位首?”“乡巴佬不识体统。”“一个童养媳的义父,种田佬,人情只一双寿烛,竞坐上位首,太欠自量了。”
    开菜了,闲话来了,有人不服气地问:“这样的场面,你见过吗?”
    谢老说:“见过多多,我记不清了。”
    一阵哄笑,闲话更多起来了,一支支“冷箭”射向坐位首的老外公,老外公坦然地不以为意。
    唯有二房的外公是老世故,听的不耐烦了,说:“诸位高亲,人不可貌相,他毕竟是长房的外公啊!如嫌礼轻,昔日包公给庞太师祝寿,不也是一对寿烛吗?曾听人说,谢祭酒西湖戏大守,不也是乔装乡巴佬吗?”
    有人乘机发话:“二房外公,请问您老在哪任职?”“鄙人官卑职小,任某府太守。”“二房大舅,你呢?”“在吏部充职。”“小舅呢?”“兵部侍郎。”“三房外公,您呢?”“在某布政司衙门充差。”“小舅呢?”“某省道台。”“请问大房外公,您老年高德韶,干过什么差使,做过什么大官吗?”
    谢老笑答遭:“我做过三任差,也可说是三任官吧!”
    有人说:“三任差,是走差,当差,解差吧?”
    谢老笑笑:“猜错了,请再猜。”
    有人说:“不是差,一定是官。三任官:是当店倌、药店倌、跑堂倌吧?”
    谢老:“也猜错了,请再猜。”
    有人说:“我猜对了,是看门的门官,是县衙派驻地方的圣地官,是不够品的无品官。”
    二房外公说:“你们猜不着,就别猜了!请老外公自我介绍吧!我辈愿洗耳恭听。”
    众宾齐说:“好,好。”
    谢老抿嘴一笑:“我做过三任官。第一任官,娘生下我,叫我小官官。”众笑。
    谢老置之不理:“第二任官,我弱冠之年成婚,叫新郎官。”众大笑。
    谢老只顾自己说:“第三任官,我老了,人家叫我老倌。”
    众捧腹大笑,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笑过一阵,有人说,今天这样的好酒好菜,吃过吗?这样的场面亲历过吗?有说吃过,亲历过;有说吃过,但很少。有人打趣地问:“老外公,你吃过,亲历过吗?”
    谢老说:“比今天好得多的菜都吃过,更大的场面都亲历过。”
    众宾客说:“愿闻其详。”
    谢老说:“吃的多了,亲历的多了,也就记不清了,记不清了。”
    有人问:“最大的场面,总还记得吧!”
    谢老说:“太和殿。”
    客厅一阵寂静。
    有人问:“那是什么盛宴'”
    谢老说:“是谢祭酒代皇三天后,离开文昌阁,告辞回家,老皇为他饯行的盛宴。”
    有人问:“这样的盛宴,能有你吗?”
    谢老说:“老皇特邀,怎容推辞。”
    终于有人说:“您老就是谢祭酒老大人吗?”
    谢老脱去外衫,在通红的灯光下现出闪光的内袍,抖出皇后绣赠的龙凤水袖。众皆瞠目结舌,知情的官员见龙风水袖如同圣旨,纷纷跪拜。
    谢老说:“二房外公,平身赐座。叫我的贤婿来,给我筛酒。我素不沾酒,今日亲家六十大寿,我得喝一口以表敬意。”
    亲家爷敬一杯,爱女秀英也敬上一杯。不胜酒力的谢老都喝了一口,他带有几分醉意,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亲家爷看众贵宾跪地,很过意不去,即叫:“秀英大嫂,你去求外公让他们平身。今天是我的不是,也有众宾的不是,多喝了几口,胡言乱语,得罪了老外公,请他恕罪。”秀英凑近爹附耳低言:“爹,老爷爷叫我向您赔礼,求您宽恕,让他们平身吧!”谢老睁开眼,说:“嗬!我睡着了。好好,叫他们都起来,落座。”众贵宾起立谢恩。
    翌日,众贵宾吃过早点,匆匆告辞,各自打轿回府。出了大门,只见水田中央一张八仙桌上放着一双龙头朝靴,众贵宾只得进水田跪拜,然后,各自灰溜溜地走了。
    谢老为老亲家六十祝寿的消息不胫而走。人攀高枝,附近州、县,大、小官吏,富豪、乡绅,纷至沓来,春篮担、串箱杠,阿大家门庭若市。
    三天过后,谢老在女婿的护送下,悄然地走了。

县学与祭孔

□池太宁

    黄岩的孔庙,是全省保护得最完好的,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以来,县学就设在孔庙里,置教谕一员,掌孔庙祭祀,负责教育训导所属生员。又设训导一员,为教官副职,负责管理生员,考勤考核及违犯学规的处罚等事务。县学学生叫生员,俗称秀才,是童生经过县、府考选,再由提学官亲考录取,才有资格参加省试(乡试),省试考中者为举人。秀才三年考两次,未中者下次可再考,举人三年考一次,中央派考试官到各省主持。黄岩每年一般取24名秀才,取得秀才资格者才能入县、府学学习。黄岩县学生员定额为廪生20名,廪生又叫廪膳生员,每人每月由政府发给六斗米四两白银,未考中举人,一直在府、县学的生员均能享受,以至老死。名额外增加的生员,叫“增生”,也是秀才,但无廪生的待遇。附读的秀才叫“附生”,也无廪生待遇。考试成绩优秀的,附生可升为增生,增生可升为廪生。秀才的“校服”是一领蓝衫,未中秀才的不能穿;
    秀才入学,第一件事是于正月初八开学之时拜孔夫子,行拜师礼。最隆重的礼节是祭孔大典。祭孔大典在每年春、秋两季的第一个丁日举行,所以叫做“丁祭”。黄岩在民国十八年停止丁祭,改为孔子诞辰古历8月27日设奠。丁祭必须由县长主持,教谕为赞礼(司仪),邀集在当地的在职或致仕(退休)官员,以及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参加,其他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的。在大成殿主祭孔子,孟子等四位配祀,再在东西两庑祭历代先贤、先儒,最后到崇圣祠中祭孔子的历代祖宗。
    孔子的祭品是太牢,即牛、羊、猪各一;帛(白色的绢一丈八尺,织“礼神制帛”四字);酒三爵:大羹一;和羹二;黍(玉米)、稷(小米)、稻、梁(高梁)各一;盐一、鲞一;枣、栗、榛(棒子)、菱、茨(慈姑)各一;鹿脯(肉干)一;以上都放在笾(竹编的高脚盆)中,共十二笾。还有韭、芹、笋、瞢(芜菁)、醢(肉酱)、鱼醢、兔醢、鹿醢、脾心、猪蹄;白饼一、黑饼一;都放在木豆(木制的高脚碗)中,共十二豆。四配祭祭品每位一份,用帛、少牢(羊、猪)、八笾、八豆。东西两庑四位一份,帛、少牢(以后多用猪头、猪肉代)等。
    祭祀时,所有轿、马都停在大成门之外,入庙一律步行。县学生员穿蓝衫,官员穿官服,不得穿便服入庙。以击锦钟(大钟)为号,表示祭祀开始。全体行四跪四拜之礼。击磐拜止。拜后献舞乐,编钟、管弦乐响起,舞文武八佾,六十四人纵横皆八的队列,在乐队伴奏下起舞,击鼓表示舞乐停止。再献帛、献爵(酒)、献酢等等,礼仪非常复杂繁琐。
    祭孔归来,每人都能分到一点牛肉,叫“颁酢”,据说吃了会聪明,读书快进。
    此外,每月朔日(初一),县学生员还要在教谕引导下至大成殿行礼拜孔。

黄岩进士补遗三位

□王仁文

    据《黄岩柏山鲍氏宗谱》卷二载:
    鲍致和(1255-1329)字明哲,号复庵,居黄岩柏山(今院桥柏岙),德性纯良,博贯群书,登南宋度宗威淳十年甲戍(1274)科进士。历官至翰林修撰,配临邑翰林学士陈慕长女,享寿七十五,合葬永宁乡王岙。有子二女一,父鲍孟觉(1242-1312),祖父鲍克昌,著作有《垂训篇》、《吟情稿录》等。
    鲍由相(1394-1464)字廷赞,号南轩,后名鲍相,居院桥河头。
    登明成祖永乐二十年癸卯(1422)科进士,由江西德安县教谕,官至翰林院五经博士,经升国子丞典试河南朝列大夫,配陈氏,享寿七十一,合葬院桥西溪(今石马坟),有子五,父鲍永源(1368-1436)。
    鲍由刚(1408-1478)号恒轩,后名鲍刚,居院桥雅里。登明英宗正统三年戊午(1438)科进士,由河南新乡儒学教谕,历官至奉政大夫,修政庶尹河南赵府左长史。配赵氏,享寿七十一,合葬院桥新罗坊南山,有子六,父鲍永淳(1377-1457)。
    南宋鲍致和、明鲍相、鲍刚三位在黄岩进士名录(共275人)中遗漏,现给予补遗三位进士。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