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乡镇>>正文内容

院桥古史初探

    院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黄岩最早开发的古地,是黄岩乃至台州古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据北宋《舆地记胜》卷十二载:“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故老云,即徐偃王城。”《山海经》载:“瓯在海中”,东晋郭璞注云:“今临海(郡)永宁县,即东瓯故地也。”《浙江通志》卷四十六《古迹八》载:“永宁县则今黄岩县而改名,有汉东瓯国遗址。”明万历《黄岩县志》云:“黄岩襟海枕山,为闽广吴越之门户,亦东南一都会。”
    所谓“黄岩襟海枕山”指的就是古院桥一带,理由一:据螺洋《余氏家谱》载:“螺洋古称芦阳,唐时近海,因在莲花山南,芦荻深丛,故名芦阳。”古院桥在东晋(420)前应是位于中华大地碧波万顷的浙东南沿海之滨,是三国孙策南征的港口;同时古王城又南临东海。理由二:在盛唐以前,今黄岩县治(古永宁县仁风乡)属澄江中下游,土地还未淡化,南官河流域还未开垦。理由三:古王城就在大唐岭南麓属括苍太湖山支脉,坐北朝南,有北枕太湖山。理由四:温岭在明成化五年(1469)前还未设县治,当时都属黄岩县。
    1984年在琛山下望头山西坡出土青铜蟠龙大盘,与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的六鸟蟠龙纹盘是姐妹器,是徐、舒的传国宝器;经2002年对古城时行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上层堆积物的进代为宋,下层堆积遗物的时代为战国;2006年又发掘出现浙江省规模最大的西汉东瓯国唐岭贵族大墓,从而揭开了神秘面纱,徐偃王城又是西汉东瓯国的都治,早于秦代万里长城,为浙东南沿海所独有。
    台州,唐前本海州,为古之东瓯,据史料载东瓯国地域:北至象山,南与福建交界,西至金华一带。东瓯的活动中心在台州,都治就在院桥大唐岭南麓,这里地势险要,环境幽美,青山秀水,盆地广阔,北枕太湖山可守,东首龙山,西侧虎山,南有救驾山(方山),南临东海可退,是个理想的建都和军事要地。据明万历《黄岩县志》载:“县桥市,在县南三十里。”“县桥”距古城仅有五里之遥,一岭之隔,所以,古城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县桥。从1956年秀岭库区出土的石斧、有孔石斧、石奔、石镞、石犁头、古海沉船来看,应该说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此地即有人类生息繁衍,渔盐耕牧。同时又发 现东汉末期到南朝刘宋时期(196-464)古墓70多座,其中发掘的56座中有纪年墓21座,是浙江省六朝墓葬密集地。在柏山一带不排除还有许多类似古墓的存在。从古墓年代来看,比黄岩建县(唐天授元年)的时间早300—500年,当地究竟存在过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从墓的形制和随葬品看,非一般平民的排场,可见这些墓主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随葬品中铜镜的铭文、陶瓷器的款式及墓砖文字和花纹看,古院桥的几何形印纹陶文化与浙江良渚文化类型相同,具有余姚河姆渡文化特性,汉墓砖和淳安进贤出土的东汉建初六年(81)墓砖完全相同。还有先民落海(黄岩土语)必到神庙朝拜,保佑平安的“落海殿”。
    瓯越通衢的东瓯两古道(塘岭、秀岭),邑内八铺古院桥有六铺(十里铺、店头铺、柏岙铺、秀岭铺、岩前铺、盘山铺),古道上演绎了多少历代沧桑旧事,递送过多少禀报奏章,走过了多少铁马劲旅,晋王羲之、唐鉴真大师、日本高僧空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元诗人林昉、潘士骥、明史学家黄宗羲、清诗人袁枚、施闺章、郑敦锦、民国康有为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游踪和华丽的篇章。三国时期,黄岩建有六大寺院,古院桥占三座(广化、宝轮、东源)。五代吴越国,休养生息,开拓海外贸易,新罗国(今韩国),日本商人聚居的“新罗坊”;六朝古瓷出土和大唐岭北麓古院桥一带大片青瓷窑址的发现,证实院桥故地从战国到南宋时期的文化已达到相当高度,经济是比较繁荣兴旺的。
    古院桥是南北文化的融合处,创造出新的文明,从商末到西汉武帝元封元年东越国除(约前1200—前110)的1000多年中,沧桑演变,曾历经东越国—瓯余国—东瓯国—东海国—东越国等五个历史阶段:

(一)商末~西周初的东越国(约前1200—约前965)

    商周时代,史料很少。东越国可能在商代晚期立国,是现浙江、福建一带“执玉帛者”的独立小方国,向周成王(在位前1063—前1027)所献的贡品是“海蛤”。这段历史无明确领土观念和疆界。

(二)西周中期的瓯余国(约前964~前474)

    省社科院历史所董楚平研究员在《吴越文化新探》中载:“今黄岩、温岭之间建立过瓯余国。”晋代孔晁《逸周书·王令解》云:“瓯余国其位置在浙东南的东越国境内。”
    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后,徐偃王(各代徐人领袖的通称)王子带着文臣武将、徐民南徙在院桥大唐岭南麓筑城建宫,史称“徐偃王城”。

(三)春秋时期的东瓯国(前473~前193)

    据东汉《越绝书》载:“东瓯,越王所立也。”又据《越史丛考》中载:“周元王四年(前473)越王勾践兴兵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越王勾践称霸,分封二个儿子,在东越国境内建立东瓯、闽越两个属国,东瓯国的都城设在‘徐偃王城’。”
    又据《越绝书外传》载:“楚伐于越,于越人亡入南山,进入东越地。”勾践八传到无颛(前355)被楚所灭,越国王族亡入“南山”(浙南和闽北山区)。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发动对“百越”战争,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攻占东瓯、闽越两个小王国,设立闽中郡、封安朱(东瓯王六代)为郡长。秦短暂的15年,闽中郡的建立仅仅作为秦王象征而已,但“东瓯”仍自立,只不过是旗帜改易,班子、地盘依旧(现代俗语称一国两制)。

(四)汉初册封的越东海国(前192—前138)

    秦末诸侯伐秦,原东瓯王第七代摇,在楚汉之争时,从“附楚”到“佐汉”有功,孝惠三年(前192)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浙江温州、台州、处州(丽水)属东瓯,东瓯国是西汉103个郡国之一,从此东瓯不仅有“国”有“王”,也有“都”,是台州行政区域确立之始。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刘邦兄子)联楚等六国,发动叛乱,东瓯王起兵万人拥吴反汉,汉大尉周亚夫奉旨征讨,吴王败走丹阳(今江苏丹徒),东瓯王见大势已去,反戈一击,派其弟夷杀死濞,吴太子刘驹亡走闽越,结果“七国之乱”得以平定。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郢发兵围困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武帝雄才大略,今严助率会稽浮海救东瓯,闽越王被迫退兵,次年(前137)东瓯王考虑兵力不敌闽越,请求撤王归汉,率四万民众迁徙江淮之间。

(五)汉武帝分治的东越国(前137~前110)

    东瓯遗存人口要超过迁徙人口,建元六年(前135)闽越王郢又发起南越战争,汉武帝派两路大军与闽越军激战,郢之弟余善发动政变,杀死郢,武帝罢兵封余善为东越王,管辖东瓯地。
    元鼎六年(前111)东越王余善反汉,武帝遣四路大军水陆并进征伐,其中一路在黄岩壕头(今樊川岗头)血战,结果“汉兵七十二阵设”,经过一年的战争,东越王军队被汉军包围,东越王余善被杀,军队投降。汉武帝撤废东越。从此,越、闽两国不再有“王”。
    据《史记·东越列传》载:“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经过五个历史时期,古院桥在农耕、纺织、狩猎、捕鱼、采集、冶炼、制陶和造船等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东越国灭后遗民渐出,设回浦乡隶属鄞县,西汉始元二年(前85),原东瓯地划归会稽郡,设置回浦县,是台州建县之始,据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县治在繁昌乡回浦里”。
    东汉建武六年(30),撤回浦县,并入鄞县,属鄞县回浦乡。
    东汉章和元年(87),原回浦县境改为章安县,是时古院桥属章安县东瓯乡。
    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东瓯乡置永宁县(简称汉永宁)。
    三国吴太元二年(252),析章安西部、永宁北部置临海县,是时属会稽郡临海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会稽东部置临海郡,直至两晋、南朝。隶临海郡临海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临海郡,属处州临海县,后改括州临海县;大业间(605-618)罢州置郡,又隶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嘉郡之临海置台州。
    唐上元二年(675),析临海县南置永宁县(简称唐永宁);唐天授元年(690)改名黄岩县,县治设在今址。
    五代十国(897),属吴越国台州黄岩县。
    宋元时设乡、都、保机构,据《元丰九域志》载:“黄岩县辖12乡”。古院桥属永宁乡。明初去保设都,全县计79个都。成化五年(1469),台州知府阮勤(原交趾多翼人,随父迁居中国,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奏析太平、繁昌、方岩3乡,划30-50都,7249户29581人,田地山塘45.6万亩,置太平县,院桥大唐岭南麓的古城才划归太平县境内(民国三年改温岭县)。
    明至清雍正十一年,古院桥仍属永宁乡。
    清雍正十二年至宣统元年,以县城为中心,按方位称,古院桥属南乡。
    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元年,清末推行自治,南乡改为正南镇,是邑南重镇。
    民国二年(1913),将正南镇分为院桥镇及泾清、鼓屿、梅山三乡,这时才有“院桥镇”之名。
    民国廿年(1931)至卅六年(1947)实行区乡制,院桥区辖一镇九乡,东起路桥南山,西至佛岭,南起盘瓯(盘山),北至县城南门。辖区之广相当于明时永宁乡的范围。
    到解放后的1956年撤区(设区工作组)并乡,原永宁乡并入店头乡,永宁乡才从历史上消失。
    从古院桥的历史沿革来看,县桥与永宁密不可分。古院桥是公元前512年徐偃王城又是西汉东瓯国都治的所在地,东汉时章安县东瓯乡—唐永宁县—宋永宁乡—至解放后1956年永宁乡消失;明称县桥;西南中泾称永宁河;还有县南二十五里有一座古寺叫永宁寺等。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东瓯乡置永宁县(简称汉永宁)是一段废置无常的复杂历史,县治究在何处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总之,院桥是个古文化区,它的古文化不是孤立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