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的古代造纸
■王 康/文 陈文婷 /摄
正在造纸的老人。
造纸的场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我国已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敝布及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其实,兴起于五代十国时的黄岩古代造纸亦非常著名,此后名品迭出,如藤纸、玉版纸、竹纸、南屏纸等,有的为贡品,有的远销京城、沿海和湖广等地。
一、黄岩的名纸
名纸其一——藤纸,亦称“藤角纸”,是用藤皮造的纸,原产于浙江剡溪、余杭等地。唐朝李肇的《翰林志》“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北宋欧阳修的《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君闲可能为我作,莫辞自书藤纸滑。”北宋梅尧臣的《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诗:“日书藤纸争持去,长钩细画似珊瑚。”范文澜、蔡美彪等的《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范宁令属官说,‘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
名纸之其二——“玉版纸”是吸水极佳,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晚清、民国的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北宋黄庭坚的《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的《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北宋苏轼的《孙莘老寄墨四首》诗:“溪石琢马肝,剡藤开玉版。”元末明初的朱庭玉《行香子·寄情》曲:“会语应难,修书问候,铺玉版写银钩,寄与娇羞。”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原来一个唐六如的‘地狱变相图’的手卷……上面贴着旧宣州玉版的衬纸。”
二、黄岩的造纸原料和工艺
黄岩造纸用本地原料,如青竹、藤状植物制造纸张。北宋苏易简的《纸谱》和南宋陈槱 的《负喧野录》分别指出:“江浙以嫩竹为纸。”“今越之竹纸,甲于天下,其色如蜡,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二人提到的江浙和越,按当时行政区域,当然包含黄岩在内。北宋书画家米芾《书史》中,记载唐文宗李昂手诏黄岩藤纸:“滑净软熟,卷舒更不生毛。”藤纸用藤状植物酿制,质地优良。苏轼《东坡杂志》载:“天台玉版过于澄心堂(纸)”。《赤城志》载:“今出黄岩者,以竹酿为之,即所谓玉版也。”明朝万历版的《黄岩县志》记载,优质的藤纸产于西部山区。清朝乾隆末,临海宋世荦《台郡识小》记载黄岩藤纸生产。玉版纸自宋延续至民国初期,玉版纸与藤纸一直在民间手工生产。它不但为境内印刷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而且作为文化用纸也受到名家青睐,竹纸制作技艺是黄岩民间流传一千余年至今尚在宁溪、富山一带使用的手工造纸技艺。
唐宋时,黄岩的造纸原料,主要是西部山区的青竹、桑皮、山麻等。用这些原料生产的竹纸,色白、柔软、光洁,使用于雕版印刷、生员场试,有的用于制作雨伞和风筝等。民国版的《台州府志》载:“赤城黄(岩)、太(平)二县等县人,以造纸为业。其制法采青竹皮蒸过,劈去粗质,掺石灰浸渍三日,蹂之使熟。去灰又浸七日,复蒸之。擢去泥沙,曝晒经旬,舂烂,水漂,入胡桃藤等药,以竹丝帘承之,俟其凝结,掀之白上,以火干之。白者以砖版制成案桌状,圬以石灰,而厝火其下也。”
三、造纸业对黄岩的影响
黄岩古代造纸是古代黄岩人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竹资源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悠久的历史,优良的纸质为台州历代书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推动了台州书画的繁荣和发展。至今,黄岩古代造纸工艺还为我们所借鉴,对黄岩古代造纸工艺的传承,势必会推动黄岩文化的前进。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黄岩三国时期六所寺院考
- 下一篇:黄岩草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