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黄岩在线>> 文章中心>> 黄岩>> 人物>>正文内容

挖掘橘乡历史文化记忆——访区历史学会会长张永生

 

挖掘橘乡历史文化记忆——访区历史学会会长张永生
 
2010年08月06日 10:02 来源: 黄岩新闻周刊 【进入论坛】

很多参考著作。

张永生在创作。

在考察途中。

方山寺。

  “人类历史是不同文明的交融过程,探究历史是一桩苦事,也是乐事,肩负沉重的责任同时,激发人种种的好奇心,往往在理性的思辨中,推开一扇又一扇神秘的窗户,视野也随着跃上一个新奇而美丽的层面。”——张永生

  盛夏时节,太阳“炫”得人睁不开眼。

  根据之前约好的,记者前往张永生先生家里,了解他在挖掘橘乡历史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之所以在家里采访,是因为翻阅涉及的相关资料比较方便。

  他的居所不好找,张老出来迎接。虽六十有几,但老先生神采奕奕,步履轻快。

  走进寓所,扑面而来满是书香,房间里摆满了明《万历黄岩县志》、《中国道教志》、《朱子大传》等书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大叠手工装订的清《光绪黄岩县志》,这是张永生托朋友从临海博物馆拍下照片,再一张张打印、装订成册的。案头还放着很多超厚的笔记本,是他平时的文学笔记和读史札记,那泛黄的封面无声地诠释了他的执着与专注。

  “缘分”与“责任”让他投身地方文化研究

  用张永生先生的一句话说,是“责任”让自己接触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是“缘分”让自己将其变成了生活的重心。

  年轻时的张永生喜欢文学,十四岁那年写的剧本《小放牛》在《黄岩报》发表后,他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出版旅游散文集《少年旅行家》和新闻体小说集《百孽千缘录》、《江湖十二记》等,有十多本书刊选用他的作品,百余篇文章在报纸和杂志上刊登。

  从事文史创作需查阅大量书籍,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黄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道教、佛教、儒学等方面文化源远流长,据地方志书所记,李清照、朱熹、鉴真大师等好多历史名人曾到过黄岩。然而,众多的史书在介绍他们时,提及黄岩的少之又少,有的甚至只字不提。究其原因,大概过去黄岩人宣传黄岩太少了。

  一种责任感驱使张永生搞起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他觉得,从细节探究揭示历史谜团,挖掘、宣传黄岩历史文化,是作为黄岩人应该做的。

  几年前,张永生经营着一家小企业,产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他却作出了让人莫名的举动,停下企业,关起门来专心搞研究。当时,很多人说他傻,他释然地笑笑,说这或许是一种缘分。

  “酒香”也须勤叫卖

  “对我来说,写小说可以关在房间里,天上人间,重在思索、提炼与想象;写诗是感触于小桥流水之中,抒发于灵感奔泻之间;但写历史就得用汗与血去换取,有时候为了求证事实,得不知疲倦地去翻阅、去寻找、翻山越岭地去踏勘……”

  这话是实话,作为普通人,难以理解考证历史的艰辛。仔细了解后,记者终于明白了十九世纪法国伟大历史学家米什莱说过的话:“为了再现历史生活,必须耐心地沿着历史生活走过的各条道路,注意观察历史生活的各种形式和各种因素。不仅如此,还必须以更大的热情去恢复和重建这方面的活动。”

  张永生写黄岩的史与事,不单单从黄岩地方志中搜求,还从大量的外围史书及历代笔记中淘取。用他的话说,搜集史家丢弃的边角料,进行加工,并结合当时全国的大框架大背景来表述,可以为黄岩历史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朱熹曾多次到黄岩,在翠屏山下讲过学,留下“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的佳句,他传播的儒学文化对黄岩的影响无限深远。他还在《奏兴黄岩水利》一疏中写道“黄岩熟,台州可无饥馑之苦”,提议修黄岩六闸,改善了黄岩水利。可是,众多写朱熹的书籍很少提到他在黄岩的政绩和生活经历。

  为了写朱熹与黄岩的史事,张永生花了四年多时间,查阅了《朱子大传》、《朱熹年谱》、《朱熹书院门人考》等70多种与朱熹相关的书籍,他九次上翠屏山寻找朱熹当年讲学的“樊川书院”遗址。谈起九上翠屏山,张永生至今记忆犹新。

  因近年很少有人走动,翠屏山上的小径早已荆棘密布,每次,张永生的手与腿都被荆棘划伤,流好多血。伤也罢了,最痛苦的莫过于经过六次找寻,仍未找到书院遗址,他不免有些气馁。此时,又是“责任”激励他重新出发。第七次,他找到了它,在两溪交会之处,西南侧飞挂着30多米高的瀑布,周边三四里没有人家,鸟声风声溪水声,声声入耳,好一处读书的绝妙佳处。此时,张永生心中的欢喜是无法言语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八百多年前书生们迎来送往、探讨学问的情景。

  经过多方考证了解到,朱熹与黄岩不仅有着文化缘,还有亲缘、血缘,他撰写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纲目》的后期工作是黄岩门人赵师渊完成的。朱熹的长孙女还嫁给黄岩西桥赵师夏为妻。至今,朱熹后裔在台州黄岩生活的达七千余人,他的门人,有成就的就达十一人……

  再如佛教天台宗祖智者大师,方志记载,他曾在黄岩瑞岩精修,黄岩的灵石寺与头陀崇法寺均有他的“翻经台”等遗迹。再如唐代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均因风暴等原因未能成功。他第四次准备东渡时从天台到临海,再乘船到黄岩,于庆善寺住了一宿,再到黄岩白枫岙禅林寺(今路桥峰江香严寺),被官府派人追回。鉴真大师在禅林寺讲经十多天,后被送回扬州。可是,记录智者大师和鉴真大师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并没有提及他们在黄岩活动的事。

  张永生说,时代不一样了,在古代,酒好不怕巷子深,在现代,“酒香”也需勤吆喝。家乡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这坛“千年好酒”,后人何不探源究始,从历史的细节开掘,把黄岩史海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捧在世人面前?

  拳拳之心因爱乡

  张永生的内心是淡然的,他说,写的史与事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理性的启迪,便深感欣慰了。

  近期,张永生著的黄岩文史笔记《史海探微》已经成型,此书收录了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的《李清照走黄岩》、《朱熹与黄岩》、《谢克家祖孙三代遗事》、《“南水浒”岐田山寨轶事》、《建文皇帝与黄岩》、《黄岩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黄岩佛教文化纵横录》、《黄岩儒学文化杂录》等30多篇近30万字,目前他还在进一步深化、修改。华东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在给这本拟将出版的乡土史书的序中写道:作者穷几十年努力,雅抱微尚,参考大量文献,在人海中听往事嗣响,于经传外觅世间逸闻,爬梳整理,钩稽参校方成此数。作品的精彩可由读者见仁见智,但这种丝毫不为名利的工作精神却是一个真正的民间文史学者的高尚之处。这些话,记者深有同感。

  六十多岁,本该清闲地生活,弈棋、跳舞、玩鸟、赏花草,好好享受人生。张永生却主动挑起沉重的担子,负重前行。或许对他来说,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吧!

  张永生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执着,感动了很多人。近些年,他经常居于广州,也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查阅与黄岩历史文化有关的资料。

  记者手记

  近年来,我区越来越重视黄岩历史文化建设,于2006年启动了“文化研究工程”建设,出版了不少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性文史著作,为挖掘、研究与弘扬黄岩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近期,区文化研究工程办公室组织编写的《黄岩民俗大观》(徐先学、张永生编著)、《黄岩忆旧》(於仙海编著)等书又即将出版。

  区历史学会作为另一条线,在挖掘黄岩历史文化的同时,还组织会员探讨与编写宁溪、茅畲、院桥等地的人文历史,从点到面,准备等条件成熟再汇编成集。作为区历史学会会长,张永生立足民众,运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出一篇篇作品,丰富了黄岩地方历史文化。

  区文化研究工程相关人员说,张永生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多年来,他在挖掘黄岩历史文化过程中献计献策,作出了积极贡献,而爱国爱乡之情则是支撑他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