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昔日津渡今安在?
小里桥。
九溪河出口处。
从断江溯永宁江而上,进入北洋境内,山更清,水更秀了。远方括苍山脉连绵起伏的苍翠,近处沿江丘峦圆润秀丽的青翠,江畔灌木丛生芳草萋萋的粉翠,这满眼的绿色哦,装点着永宁江更显迷人。
“亢山渡,县西廿五里。”万历《黄岩县志》记载,亢山渡建于明代,是乡人郑于鑛出资捐建的。他置买十亩地维持渡口费用,其中六成用来招募船工,四成贮存以备修船之用。
寻访古渡口,我找到了91岁的老人王寿根。老人家向我介绍了亢山渡的变迁。亢山,今属北洋康山村。其名字来源有一种说法:因本村方圆几里一片平原,猪娘山居中,好像把小山“亢”进村里似,黄岩土话“装进来”叫“亢”,所以叫亢山。虽此说与《地名志》所说有出入,但也不无可能。亢山村位于北洋镇北侧,82省道贯穿全村,现有人口1152人,共364户。1958年因卫生工作做得好,曾作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代表出席会议,遂将“亢”改为“康”。
亢山渡口就在今康山大桥旁边,埠头还在。但我推测这里不是最先的古渡口,因为民国十八年(1929)遭遇山洪,亢山汇的河床冲毁,河道被自然取直,古渡口在何处已无考。村民带我到江边一间很破旧的老宅前,说是渡口路廊旧址。原先百米外有临江庙,也已搬迁至猪娘山麓青龙宫下方,成了村老年活动中心。
猪娘山高不过50米,三面环水,山北为湖泊,山南临江庙前有半亩水塘,荷叶新展,浮萍满池。据县粮食志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这猪娘山下曾建有积谷仓,容量万石,叫亢山分仓,以备赈灾、平粜、贷放之用。由此也可见这亢山地理位置的重要。
明万历《黄岩县志》市坊篇里列有小澧桥市、头陀桥市等。小澧桥是九溪河上一座精巧的单孔石拱桥,跨度20来米,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历时四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黄(岩)永(嘉)古道就经过这里。小澧桥老街与亢山村隔岸相望,因桥而名,明代就已形成集市。清代、民国期间更是繁华,商店、药房、粮站、手工作坊等一应俱全。1958年黄岩至长潭公路通车,以小澧桥相邻的北洋村为中心形成了自然集镇。而位于亢山东北方向四五公里处的头陀老街,因明代有僧人于元同溪上建桥,时人称头陀桥,街亦随桥而名。此桥与小澧桥造型相仿,拱桥跨度三十多米,两桥一大一小,遥相呼应,堪称当地景观。亢山渡还是连接小澧桥街与头陀街的交通要道,几百年来为周边百姓的生活和经济繁荣起了决定性作用。
历史上的永宁江自断江渡后,江道渐窄,弯头愈多,从临古上去分别有西周汇、汇头汇、小澧汇、亢山汇、特产汇等多个汇湾,短则几百米,长则几千米,河道更加曲折多姿了。“蒲帆半挂逐轻鸥,云薄风微淡淡浮。两岸青山一湾水,送将寂寞到孤舟。”明代邑人汪煜的诗,仿佛是一幅山水画卷,将历史上的江景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因为河道过于迂曲,对航运和防涝泄洪有诸多不利,历史上,永宁江有过多次的疏浚截弯改道工程,包括中下游的孙家汇、江田汇、戴家汇、牟村汇,河道从原来的36.1公里,缩短到25.5公里,净减10.6公里。其中清雍正年间改道的有江田汇、孙家汇、牟村汇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道的有小澧汇、戴家汇等。
小澧汇是仅次于戴家汇的大汇坤,因处小澧桥对岸,
故名小澧汇,后演变成小里灰。小澧汇成篆书“人”字形,长数公里,相传古时候船家在亢山此岸将狗肉入锅烧煮,舟船顺汇坤绕一大圈再到亢山对岸,狗肉才刚刚烹熟,所以俗称狗肉汇。小澧汇头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的1—2月间,由当时的县长徐用主持,征集临古、茅畲等地的壮丁,截去弯道开凿新江。新河道长165米,江面宽35米,深4.5米。投工1.54万工,挖土8800立方,缩短航道2935米。
虽然,古河道蜿蜒多姿的风采不再,但我找寻到多个废弃的汇头遗址,或淤积成田,蔬果成片,橘树成林,或为洼坑湿地,水草盈盈,白鹭翔集,形成了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其实在亢山渡上下游,还有许多古渡。比较重要的有岩头义渡。它是连接潮济古街与称歇村的关津。
岩头位于称歇村,传说古时候官府为选择府衙地址,争执不下,一个新任县官出主意,哪里的泥土重就选哪里。于是到处称泥土的重量,称到此地歇掉,由此得名称歇。本地特产有柑橘、杨梅、梨、桃等果树及蚕茧、茶叶等。江边有罾山,山上竹林丛中掩荫着一座古寺叫有法寺,俗称罾山堂,始建明代。原是禅宗道场,现有天台山传人允持法师驻锡,成了远近闻名的天台讲寺。罾山脚下有输送长潭水的江南渠道,风景秀丽如世外桃源。渠流经岩头时有分水闸将渠水分流给江北渠道。江南渠道输水入西江,江北渠道灌溉整个江北平原。
岩头对岸就是潮济。永宁江戴家汇与小澧汇未取直前,咸潮水能涨到此地为止,故名潮济。潮济位于黄岩至乌岩、宁溪古道上,自古为交通要道。潮济街宋代之前称潮际铺,可见古时候就比较繁华。现在保存完好的古街是清、民国时期重新修建的,长百余米,宽四五米,卵石路面,富有小集镇特色。长潭水库未建之前,30吨的轮船可抵达,大量的柑橘及山区农副产特产经水路运至县城乃至全国各地。民国末年永宁江上每日有黄济小汽轮客运航班往返,由县城沿江西上,以潮济为终点。
北洋区域内的古渡口还有许多,较早的另有建于明代的新楠渡。此外,还有菱湖渡,于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渡船1只,属于私立,位于乌岩与潮济菱湖之间的永宁溪上。小澧桥渡,建于民国元年(1912),设有渡船2艘,为公立。长潭渡,民国五年(1916)建,处于永宁溪上,连接长潭与潮济茅坦。称歇渡,民国三十一年(1942)修建,船2只,也是公立。千百年来永宁江上游的干支河流与古渡口交织成网,共同承载着这片山水之乡的文明发展。今日古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钢架水泥桥梁:汇头桥、双楠桥、特产桥、康山桥、称歇桥、岩头桥、潮济新桥……我伫立江畔,看两岸风光旖旎,想象着江上横跨的是一座座精美的多姿多彩的石拱桥,行人悠闲自在地从桥上走过,小船悠哉悠哉从桥下穿过,那该是一幅多么秀丽的山水画卷。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院桥】秀山丽水 居家对岙
- 下一篇:【北洋】从“道教状元”蒋宗瀚说起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